馬敏教授牛津浸禮會文獻系列講座南大篇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08-01-11 06:33:49訪問量:0

顯示圖片

董為民提供資料,夏武華編輯上傳

2008年1月9日馬敏教授應本系陳謙平教授之邀在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做了題為《牛津浸禮會文獻與19世紀初期中英文化交流的若幹新發現》的講座,

本次講座是馬老師關于牛津浸禮會文獻系列講座之一。除在bevictor伟德官网的講座之外,次日他在南開大學做了題為《牛津浸禮會文獻與基督教在華傳播史若幹新發現》的講座。2006年12月他還曾在清華大學“王國維學術講座”做了關于牛津浸禮會文獻的講座。

講座節略

長期以來,在早期基督教在華傳播史的研究中,海内外學術界對于最早的中文本《聖經》翻譯時間、近代中國最早的鉛印中文書籍等重大問題一直存在較大的争論,雖然有極少數研究對相關問題曾有提及,但一直未有翔實的研究問世。在這次講座中,馬敏教授根據牛津大學瑞金帕克學院(Regent’s Park college) 安格斯圖書館(The Angus Library)館藏浸禮會海外傳教的重要檔案,澄清了早期基督教在華傳播史研究中的三個重大問題。第一個重大問題是《聖經》翻譯的早期版本。

國内學術界一般以為是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在馬六甲翻譯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聖經》,馬敏教授在演講中指出,《聖經》中譯不僅僅局限在中國,不僅僅隻有馬禮遜等人,英國英國浸禮會傳教士馬希曼在印度塞蘭坡開展了同樣的翻譯工作。與馬禮遜在同一年(1810年)出版了《聖經》部分章節的單行本,馬希曼在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聖經》,比馬禮遜要早一年。 第二個重大問題是近代中國最早的鉛印中文書籍問題。 傳統認為馬禮遜在澳門最早出版了鉛印的中文書《華英字典》(1815年),在演講中,馬敏教授指出馬希曼于1813年在印度印出的《聖經》中的《若翰所書之福音》,要比馬禮遜《華英字典》早了2年,是目前所知的第一本應用西方近代鉛字活版技術印刷的中文書籍!此外,1814馬希曼等人創辦了澳門東印度公司 印刷所,這是基督教新教中最早的中文印刷機構,這要比傳統學界最早的巴達維亞印刷所(1816年)還要早! 第三個重大問題是關于19世紀漢語語法書的争論。

19世紀初年,基督教新教傳教士馬希曼、馬禮遜先後出版了各自研究漢語的語法書《中國言法》(1814)、《通用漢言之法》(1815)。馬希曼是否如同 衆人所指責的那樣抄襲了馬禮遜的《通用漢言之法》。長期以來,國際早期基督教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領域對此争論極大。在演講中,馬敏教授向聽衆展示了最新發現的馬希曼多封辯駁信,其中一封全球僅印50份!通過這些珍貴的文獻,馬敏教授對此做了初步的評判,整體而言,馬希曼不僅在中文語法書的寫作也沒有抄襲馬禮遜,實際上在《聖經》翻譯方面也沒有抄襲。 根據上述這些新發現,在報告中馬敏教授談到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四點啟示: 第一,要有世界眼光。以世界眼光來深入相關課題的研究,發掘研究課題的世界意義;以世界眼光擴大研究區域,研究區域從以往的局限視野走向整體的世界;以世界眼光來加強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及利用,注重歐洲、美國、印度、日本等國家與台灣、香港等區域的相關研究; 第二,要重視比較研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要重視《聖經》翻譯版本、語法書、人物的比較。馬敏教授特别提出要重視傅蘭雅、理雅各等在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活動,在比較中重視他們在中西文化雙向互動交流中的溝通角色。

注:馬老師是牛津中華基督教研究院資深研究顧問,教育部文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近代史學會理事,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理事,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商會史學會副會長,湖北經濟史學會副會長,海南洋浦北部灣研究所副所長。先後出版學術著作有《過渡形态:中國早期資産階級構成之謎》 (1994)、《官商之間:社會巨變中的近代紳商》(1995)、《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1993年,與朱英合著)、《馬敏自 選集》(1999)等。

 

鼓樓講座

求知若渴的本科聽衆

馬老師在浦口欣然為曆史系學生會題詞

本文系根據講座PPT整理,如有出入請及時與本人聯系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