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憶】李銀德:黉門内外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21-04-14 09:06:39訪問量:137


李銀德簡介:

李銀德,男,1958年生,1982年7月畢業于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考古專業。1982年8月在徐州博物館從事考古和文物研究工作至今,二級研究員。曆任徐州博物館副館長(1985-1987)、館長(1987-2015)。現為徐州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考古學會秦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江蘇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秦漢考古研究,近年側重秦漢玉器研究。主持國家社科課題、省部級課題各2項。主要編著有《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合著,2003)、《中國玉器史•秦漢卷》(2014)、《徐州漢墓》(2020)等,發表論文報告等60餘篇。曾獲江蘇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入選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2007)、“全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先進個人”(2007)、“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8)。


黉門内外 

李銀德/


 

一、高考前後

我于1975年高中畢業。畢業前夕,幾個同學晚上在飯店聚餐時不免高談闊論,誰知惹得公社政工組負責人不快,雙方發生言語沖突。一位同學譏诮其你不過就是一個骟小豬卵子的!此公原是獸醫站的,這下被揭了老底,勃然大怒。當時的政工組負責政審,權勢熏天,用現在的話說一票()否決。很快通知學校和大隊:今後這些人都不能推薦上大學。其實我們很清楚自己沒有背景,本來也不可能有餡餅砸到自己頭上。于是我們因言獲罪,便帶着這樣壓抑的心情畢業了。

1977年開始恢複高考,初始将信将疑,轉瞬參加初考。考後和同學聚談,問張同學考的如何?答曰考的不錯;問王同學,回答說發揮很好。但我覺得自己考得不好,便不再做複試準備。哪知複試名單下來,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都不在列,我卻忝列其間。隻不過,也僅僅是走了個複試的形式而已。

次年繼續在家複習。一次我的初中語文老師陳邦權見到我,說:“銀德啦,你現在還能在家複習嗎?”他說我讀的中學已有複習班,不收費。恩師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愈想愈急。打點行裝,馬上出發,這時已是下午五點多。路走了一半,天已漆黑如幕,路橋都不可辨,隻好在韋文幹同學家借住一宿。複習期間,自己安排一切生活,我便和同學擠住在一間鬥室中,晚上靠附近的一台發電機照明。不過發電機常出故障,沒有電時我們便躺在床上互相問答。這種方法很湊效,甚至比自己讀背還記得牢,于我是受益匪淺。

考前一周,久病的祖母已處于彌留之際,父母問她是不是喊我回來見最後一面。她不同意,還費勁地說:“還是讓我二孫子好好複習考大學吧。”走筆至此,我不禁淚目。祖母仙逝,我還是立即回了家,并步行到一些親戚家報喪。喪事期間天熱、親戚多、守喪、飲食不定,哪還顧得上考試的事!喪事過後,緊接着就參加高考。考試期間乃至考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心緒低沉,形同病人。更尴尬的是,很快祖母的“六七”大祭到了,前來參加祭奠的所有親戚都知道我考大學,見面時都會問:考上了嗎?當時外省院校的通知書已陸續到達,本省的也有人收到了。有些親戚善解人意并不提及,可那探詢的目光同樣讓我如芒在背。以緻我不時地站在屋外遠處,躲避衆人的目光。直至“六七”那天接近中午時分,我在鹽城的堂姐匆匆趕來。我迎上去,她淺淺一笑,告訴我考上bevictor伟德官网了。                      

二、“鹽城現象”

要離家去南京了。當年的交通很不方便,我上學報到,隻能乘建湖、鹽城的長途汽車去南京。鹽城離家近些,且有堂姐家可以中轉。于是在報到的當天一早從鹽城坐車出發了。那時須經如臯、海安、江都、揚州再到南京,途中時間很長。中途休息時,一位比我年歲稍長、成熟而又溫和儒雅的白淨青年,過來與我搭話。看來我還是有點學生樣吧?對方居然猜測我是要去上大學的人,還問我去哪所大學。我告訴他bevictor伟德官网,這讓他有點興奮;再問是哪個系,我說是曆史系,這就更讓他開心了。原來,他即将成為我同學,也是去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報到的。他叫王鳳祥,也是鹽城人,那年他的考分極高,在我班排名第一,達439分!後來他在班裡學習成績始終很拔尖,提前修滿了學分,并與77級同學一起畢業的。我們二人居然沒進校就在這旅途中相遇相識了。我以前很少出遠門,到南京後如何前往學校,心中完全沒有底,有了這位新結識的同學同行,心中頓時輕松了許多。

後來班級組織去蘇州實習,王鳳祥又與我分在同一個調查組,可見緣份不淺。 

1979年蘇州實習太倉組(從左至右):高鳴、李銀德、王鳳祥、王虎華、杜蒙樨 

其實我們班來從鹽城考上的同學,除我們二人外,另外還有14人。當時的鹽城地區轄8個縣,包括:東台的周連春、張志東、劉金田、何平、高和靜、陸華,大豐的耿曙生,鹽城縣的王鳳祥、宋黎明、胡友祥、薛恒、陳亦工,射陽的蔔幼凡,我是建湖的。蔣堅永是蘇州知青下放在阜甯,周裕興是無錫知青下放在濱海,也都算是鹽城人。畢業前夕,來自鹽城的同學們還專門到照相館攝影留念,其時王鳳祥已畢業工作,陳亦工缺席,所以實際參加合影的僅14人。南大畢竟在全國統招,曆史系78級一個班64名同學,有16人來自鹽城地區,占到全班的四分之一,這可稱作“鹽城現象”吧?也足見當年鹽城考生的實力還是不俗的。這一“鹽城現象”或将成為絕響。 

三、實習轶事

bevictor伟德官网78級曆史系考古專業最初有10名同學:許天申、李科威、陳益民、張愛兵、周裕興、谷建祥、錢嶼、何平、耿曙生、李銀德,後來張正濤、魏鳴也轉入考古專業,變成12人。考古專業裝備的标配是黃翻毛高幫皮鞋、白色帆布包和黃色軍大衣。

考古專業的同學除了1979年參加全班級的蘇州明清資本主義萌芽調查,專司碑刻拓片外,專業實習安排較多。當時實習經費似乎充裕,旅行安全學校也還沒有如今這麼多的顧慮和擔心,當然也更沒有如今避險的旅行社社會化服務。專業實習主要有四次。說主要是因為還參觀過羅宗真先生主持發掘的六朝墓葬、揚州高郵神居山(原名天山)的西漢廣陵王劉胥墓,寫畢業論文時每個同學自選線路自行考察等。

1.蘇州園林

第一次實習是南京工學院(即東南大學)劉叙傑老師帶隊,到蘇州參觀古建築。舉凡古建遍覽無遺,甚至較遠的甪直紫金庵的羅漢,光福香雪海的梅和司徒廟的松,也都專程遊覽。除12個同學外,還有日本留學生淺原達郎同行。

2.長安錢範

第二次由秦浩老師帶隊,到鄭州、洛陽、西安實習。這次部分77級同學如趙力華等同行考察,其間還過了中秋節。每個人自帶行李,被褥用人造革捆綁成包裹,扛在肩上。車廂本來就擁擠不堪,無論是列車員、還是車廂内的旅客,看到這幹人背着大包小囊的都皺眉而無奈。車速很慢,有上山下鄉經驗的同學用衣服或報紙鋪在座位下,躺下很快便安然入睡。

秦浩老師西安朋友多,安排我們住在小寨的西安地質學院内。其間還和西北大學考古專業進行過一場籃球友誼比寨,怎奈對方兵多将廣、又挾主場之利,我方後衛粘球手李科威被截,中鋒神投手張愛兵失準,結果我師敗績,但覺得雖敗猶榮。

參觀漢長安時,鑄錢作坊遺址的地表上陶範很多,印象中是新莽錢範,每人都亳不猶豫地撿一、二件放在包中,但也隻有錢嶼研究錢币選的既好又多。但是随着長時間地在城内參觀行走,大家的步履也越來越沉重不堪,感覺身上哪怕是去掉一支筆也會減負很多似的,于是幾乎所有同學又斷然将錢範都還給長安城了。 

1982年鹽城同學南京合影【從左至右】

(前排)胡友祥、蔣堅永、薛恒、蔔幼凡、劉金田;

(中排)耿曙生、陸華、高和靜、周裕興;

(後排)張志東、何平、周連春、李銀德、宋黎明。 

 3.陶寺發掘

第三次實習是到山西陶寺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于晉南的襄汾縣隸屬臨汾地區,我們坐火車須在華山腳下的孟塬轉車,過了黃河就是風陵渡。實習結束一路參觀了臨汾,侯馬的牛村古城和盟書遺址,各種戲台、包括金代董氏墓内戲台上永不謝幕的表演俑,芮城永樂宮元代道教壁畫等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負責人、北大畢業的吳振祿先生,用闆車給我們拉行李到火車站,至今仍難以忘懷。至于襄汾縣汾河岸邊的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丁村明代古村落自然都考察一番。同學大多是南方人,見到馬不僅要騎一騎,還要照像以留英武之姿。

陶寺遺址在考古界聲名遠播,其中天文遺迹、城牆、朱書文字等在華夏文明史上都有重要位置。我們去實習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發掘開始還不久,安排我們發掘遺址中的小型墓葬。考古所高偉、高天嶺在工地負責,王振本負責清理龍紋盤和漆豆等,最大的石磬也是我們實習期間出土的。近年來在陶寺村的北部又發現一個近萬座墓葬的東周晉國墓地,這也是後話。

發掘工地實行8小時工作制。但早晨當地村民很早就上工,一般9點鐘回來吃早飯。村民尚未上工村裡的大喇叭就開始播秦腔。秦腔和八百裡秦川很搭調,高亢、蒼涼,但當地人則稱蒲劇,應該是與秦腔有些許區别的。我們畢竟年輕,早晨嗜睡,但那聲音一會兒山呼海嘯而來,一會兒又變為很尖很細的聲言,高到快要扯破嗓子,讓你揪心怎麼這麼高亢、怎麼下來?讓你的心提到嗓子眼……忽然就天崩地裂、大珠小珠落玉盤,終于讓你長舒一口氣:他不憋死啦。如是者再三再四,讓你睡意全無。

村裡路邊傲然屹蘭着土筍,猶如南方石筍,卻并無風雨剝蝕和倒塌之虞。每天下午上工,因午休時間不足朦朦胧胧上山,出村後路在塬間深溝中,又逐步擡高如同陡坡上行。無任何草木遮擋、無一絲風吹拂,天氣異常幹燥炎熱,走路就像逆水行舟的纖夫一樣。如果誰能在這裡扛200斤麥子走十裡地不換肩,必定是外星人。

到工地後我們立即躲到墓坑底部不願上來,這樣既“享受”墓坑内的潮濕陰涼,也可以躲避太陽的曝曬。工地并沒有梯子,四米多深的墓坑壁上有腳窩。腳窩并不是我們挖的,那可是4500年前陶寺人下葬時留下的。墓坑不寬,可用雙手撐着坑壁、踩着腳窩上下。工地民工如此,我們仗着年輕有力也有樣學樣,真乃一力降十會。

下雨對考古工地來說是憂喜參半。不過我們實習同學隻喜不憂,不用操心工地的保護和發掘進度等問題,下雨在室内整理發掘資料和休息。大雨後地面潮濕也不能立即開工。一次雨後天空湛藍能見度特别好,隻見塔兒山近在眼前,山上有塔,大家鼓噪明天要去看塔,沒想到一向嚴肅、不苟言笑的張之恒老師同意了。不僅同意,第二天張老師“老夫聊發少年狂”,也許是擔心我們的安全,也跟我們一起去看塔。早餐後就出發,沒想到望山跑死馬,看着很近但一直到下午一點才到達。途中有時為了節約時間,在盤山小道上手足胼胝直接爬到上盤路,坡陡濕滑,老少都狼狽有加。在塔邊品評照相如儀。歇下來便感到特别饑餓,便試着向礦上食堂求食,沒想到竟然慷慨賣給我們白面饅頭,要知道那裡的細糧特别少。

遺址附近的陶寺村很大,全村隻有一口井,但是井大出水量也非常大。我們租住在老鄉一個獨立院落中,單獨請人做飯。當地粗細糧塔配,我們吃的一般都是玉米糊、玉米發糕和窩頭。玉米發糕其實并不發酵,剛出鍋時尚可,涼後咬一口直掉碎末,沒有水無法下咽。當時每周可以改善夥食,所謂改善夥食就是中午可以吃上米飯,米是我們從南京帶的。如果村裡沒殺豬便買不到肉,離縣城太遠了。要知道考古所在山西幾個工地隻有一輛吉普車,主要在徐殿魁的東下馮工地使用。不過這頓米飯不限量,可以自己報吃多少,我當時是吃8(指生米)才能飽餐一頓。偶爾正規改善夥食,一般2個同學一隻雞,雞的價格當時是5角錢一斤,大家可以盡情饕餮。 

筆者與高偉先生合影(2016,北京)

 談廁所有些不雅,但莊子說“道在便溺”,陶寺的廁所真的不能不說。《左傳》記載晉國的景公姬孺拟嘗新麥時腹脹,如廁時不慎跌進糞坑淹死,可以想見當時的糞坑有多深。晉南一帶娶媳婦蓋獨院新房,新房内床上疊很多新被,其餘日常生活設施用品也一應俱全。令人詫異的廁所就是在院内西南角擺上二塊磚頭,稍好點的是用材禾遮擋下,無坑無蓋。難道這是吸取晉景公的教訓矯枉過正嗎?這種廁所難壞了我們,先是大家如廁後像貓一樣覆土,但人多便百般不堪。這一下便将我們打回到原始社會----野矢,大家戲稱為上山打遊擊,連張之恒老師也常常如此。于是晚上村外曠野常有亮光隐隐綽綽,使漆黑的夜晚平添了幾分鬼魅氣氛。

4.宜昌兵變

第四次實習在湖北,先是在湖北鄂城發掘六朝墓。其間蔣贊初先生的研究生熊海堂和部分77級同學,如張躍進等也參加實習。那時從武漢須坐汽車到鄂城,期間公路北側棉花地裡有座非常醒目的高大牌坊----實際就是兩側有倚柱、頂部出檐的磚牆。這個位置既非通衢也非集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後傳聞乃某人途經此地時内急,但事先并無預案哪有雪隐?隻得到棉田内減負。這便是天降甘霖雨露,當地立即建起紀念牌坊,對外宣傳則是視察棉花長勢雲雲。

孫權曾建都鄂城,但江東士人留戀故土,“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其實武昌魚最肥美的是在距鄂城不遠的樊口,并無盛名。是“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才使其聲名大震,也便有了空運之舉。鄂城宣傳部長宴請蔣先生吃清蒸武昌魚,我們同學也都有幸叨陪末座大快朵頤,至味也。

鄂城段長江中不沉小島上有始建于宋元時期的觀音閣,我們自然不放過遊覽和渡江遊黃崗東坡赤壁的機會,體會蘇子前後赤壁賦的意境。實習期間還去大冶銅綠山遺址考察,并到正在開采的銅礦井下巷道内參觀。

發掘結束後在武昌整理一段時間後,1981年秋由戴甯汝老師帶領我們一路考察當陽、荊州、沙市、宜昌等。到宜昌住東山賓館,參觀博物館、三遊洞、葛州壩自是題中之義。晚間在賓館内大家七嘴八舌,覺得三峽大壩的選址三鬥坪已連續多年進行考古發掘,大壩開建在即,建後便風景殊異啦。來已來了,三峽不能不瞥一眼;況且西陵峽還在湖北省内,去了也未違反出省規定,便醞釀溯流西向一遊。戴老師為人寬厚謙和,未語先笑,說話慢聲細語,又在考古所洛陽隊工作過,不同于一般的夫子老師,想必不難說話。誰知戴老師并不多言,直接一口拒絕。這廂同學們大跌眼鏡,群情激昂,再三再四讨論一緻同意:走起!這便是後來同學口中盛傳的“東山兵變”。

西陵峽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西起湖北省秭歸縣西的香溪口,東止宜昌南津關,全長60多公裡,以其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行舟驚險而聞名,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其間中流湍急、山勢峻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可勝言。秭歸舍舟登岸,屈原故裡的山城景色确是不同凡響,我們拜谒屈子祠,參觀臍橙廠等盡興而歸。

盡管後來戴老師并沒有批評或責備我們,也沒有解釋為什麼不批準。細細想來遊西陵峽不同于遊三峽。遊三峽是遊輪;遊西陵峽是小船,是一般的交通船,安全系數較低,應該是戴老師不同意的主要原因。安全有不能承受之重,戴老師甯可在宜昌落寞地等候我們。按計劃我們早已買好宜昌到漢口的遊輪船票,自秭歸回宜昌的時間也是無縫銜接。但是過葛州壩時我們船小避讓耽誤了時間,過得壩後小船又和遊輪不在一個碼頭。衆人下船後還拖着臍橙,個個豖突狼奔。幸得戴老師與遊輪協商,為等我們晚啟航半個多小時。這才總算有驚無險,劃上此行堪稱圓滿句号。

過去說到上大學自然被視為在偌大的校園内讀書,或在實驗室做實驗。可是考古專業除了需在校園内系統學習專業“三基”和中國古代史外,還需走出校門學習田野考古調查和進行考古發掘實習,其間旁及了解社會不僅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也為我們進入社會儲備了知識。前人謂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誠不吾欺也。

2019年江蘇省考古學會

2008年徐州博物館

2017年敦煌莫高窟

2014年法國吉美博物館

2007英國埃塞克斯郡城堡博物館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