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上午,首都師範大學講師王一哲老師應邀在bevictor伟德官网為bevictor伟德官网的同學們做題為《紐約世博會與1930年代美國的國際主義觀念》的學術講座。本場講座由bevictor伟德官网助理研究員姚念達主持,盛仁傑老師為講座與談人。
講座開始,王一哲老師向同學們講述了選題緣起,并介紹到美國文化外交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美國如何理解自身與如何理解他者。之後,她還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庫World’s Fairs: A global History of Expositions(全球博覽會檔案:博覽會的曆史)。其中除常見的檔案文獻資料外,還包含了世博會紀念章、紀念品以及導遊的手冊等内容,可視化資源非常豐富。
講座的第二部分介紹了世博會的發展史。1928年,31個國家正式簽訂了《國際展覽會公約》。公約明确規定了世博會舉辦的目的和意義:世界博覽會作為一種展示活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衆,可以展示人類所掌握的滿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類在各個領域經過奮鬥所取得的進步或展望未來。王一哲老師還對1939年之前的世博會進行了簡要回顧。
接下來,王一哲老師主要為同學們講述了紐約籌辦1939年世博會的曆史背景。在1930年代,世界被戰争陰雲籠罩,這引起了美國人的憂慮。同時,1929-1939年的大蕭條造成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振蕩。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急需一個向世界展示實力,消除民衆對經濟振蕩恐懼不安的機會。世博會恰好可以成為實現這些目标的合适手段。另外,王一哲老師提到,美國東海岸商業精英是本次世博會的重要推手之一。他們相信,世博會不僅有利于發展歐洲、美國之間的金融、國際貿易網絡,促進經濟相互依賴,亦推動國家之間相互理解,讓美國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他國經驗。最後,鑒于美國以往具備成功舉辦世博會的經驗,民衆對此次紐約世博會頗有信心。
之後,王一哲老師簡單介紹了各國受邀參會的情況。開幕前,有近60個國家和地區接受了美國政府的邀請,其中有20個國家開設了獨立的政府館。其中,蘇聯在得到美國承認後首次參加了博覽會。納粹德國在這時也被美國邀請,但在國内遭到多方批評,其中猶太裔、女性主義者等群體都對邀請德國參會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最終,納粹德國并未參會。
在接下來一部分,王一哲老師着重闡釋了紐約世博會主題——“建設明天的世界”(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的内涵。紐約世博會以“建設明天的世界”為官方主題。其中,“建設”的内涵是利用當下的“物質資料、思想和力量”,而“明天的世界”所指的并非是一百年後未知和不可預測的事物,而是目前存在的一種全新的、更為清晰地看待世界的視角。這一主題體現了世博會籌辦者倡導全球相互依賴、合作與促進和平的思想,傳達了一種國際主義主張。該主題貫穿整個紐約世博會的各類宣傳乃至對旅客的引導當中。和主題有關的三個關鍵詞是:民主(democracy)、公共福祉(common good) 和未來(future)。“民主”這一概念來源于籌辦紐約世博會的最初動因,即紀念華盛頓宣誓就職第一任美國總統150周年。 “公共福祉”則意味着紐約世博會要成為“每個人的世博會”,希望世博會可以展示所有能促進人類福祉的方法。“未來”強調“世博會不是展現一個過去的夢想城市,而是未來的理想城市”。
接着,王一哲老師介紹了本屆世博會在1940年第二期的後續情況,并分析了紐約世博會所體現的美式國際主義挫敗的原因。受戰争的影響,在1940年開始的第二期紐約世博會上,主辦者不得不收縮國際主義理想,轉而為宣傳美國軍事和經濟實力、戰争動員能力和現實目标服務。最終,世博會收益慘淡,在冷清的氛圍中草草收場。王一哲老師指出,紐約世博會後期國際主義的挫敗有複雜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秉持國際主義觀念的博覽會籌辦者本身受限于民族主義和種族偏見,使得國際主義理想本身充滿矛盾;另一方面也與1930年代美國尚末具備實力來推動國際主義有關。
講座最後,王一哲老師對本次講座做了總結: 1939年紐約世博會不僅僅是一次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活動,還代表了美國在二戰前推崇的一種溝通世界、促進交流、維護和平的美式國際主義。紐約世博會對充斥着暴力的現存國際秩序予以回擊,通過訴諸和平與進步的議題對抗軍國主義和集權主義,赢得了各方人士的好評與贊揚。然而,美式國際主義在戰争的大背景下顯得軟弱無力。世博會在後期被迫轉變成以宣揚美國實力和軍事動員為主的愛國義教育場所,宣告了1930年代美式國際主義目标的破滅。世博會中美式國際主義的挫敗既源于籌辦者自身民族主義和種族偏見,也與文化國際主義觀念本身的軟弱性有關。二戰後,随着美國國際地位的提升,這種倡導民主促和平、加強國家間合作的國際主義思想才有了更為明确和清晰的表達,美國也展現出更為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姿态。
最後,主持人姚念達老師向王一哲老師精彩的講座表示謝意,活動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