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團隊介紹
自1950年初以來,一批批進藏援藏幹部,帶着黨的殷殷重托和全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以造福各族群衆和促進民族團結為己任,在解放和建設西藏的偉大曆程中攻堅克難、艱苦奮鬥,培育并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團結、特别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弘揚“老西藏精神”的重要指示,展現西藏建設和民族團結的巨大成果,保存珍貴曆史記憶,在bevictor伟德官网新中國史研究院指導下,“雪域尋音”實踐團隊發揮專業優勢,廣泛開展對1951-1978年間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的進藏、援藏幹部的口述史料采集工作。
二、 實踐情況
2024年7月20日到8月5日,在bevictor伟德官网院長張生、bevictor伟德官网助理研究員何鑫和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生輔導員王恩惠的指導下,在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成都辦事處和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黨史研究室的支持下,實踐團隊先後前往浙江杭州、四川成都、四川泸州等地開展了對24位早期進藏援藏幹部的口述曆史采訪。采訪過程中,團隊累計采集超420GB,2000分鐘的音視頻材料,初步形成35萬字的文字資料。受訪者中既有50年代初首批進藏的十八軍戰士,又有60、70年代将青春奉獻給西藏的進藏援藏幹部,時間跨度大,并涵蓋工農、政治、軍事、教育、醫療、文藝等各個行業,具有生動再現50-70年代各民族共同建設西藏的偉大圖景的重要意義。
(一) 進軍西藏十八軍,魚水情深赤子心
第十八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支進入西藏的部隊。1950年初,十八軍奉命進軍西藏,3萬名将士從四川出發,挺進雪域高原。十八軍克服高原高寒、缺氧缺糧等因素影響,為解放和建設西藏、捍衛國家領土主權作出了重要貢獻。進軍西藏之路和解放西藏的進程,正是“老西藏精神”的形成之始。如今,健在的十八軍戰士大多年近期頤,開展對十八軍戰士的搶救性口述曆史采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圖為胡金安老人接受采訪
7月31日,實踐團隊采訪了十八軍老戰士、原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胡金安。出生于1932年的胡老先生在采訪中叙述了自己當時參軍,徒步進軍西藏,最後在西藏待了一輩子的人生經曆。胡老回憶當年的進藏之路時感慨道,缺氧缺糧,道路艱難,堪比“第二次長征”,并通過具體事例講述了當時的工作生活情況和漢藏情誼。
圖為王曉骥老人(左二)及家屬接受采訪
8月3日,實踐團隊前往泸州拜訪十八軍老戰士王曉骥。王老回憶起當時作為中學生的她在解放軍動員下加入十八軍的情景。徒步進藏過程中,翻越雀兒山和渡過金沙江的艱苦情形給王老留下深刻印象。此後的三十二年,王老先後在社會教育班、西藏團校、土改工作和交通局工作中參與西藏建設。
實踐團隊成員感悟——楊惠棋:
時隔七十餘年,九十多歲的十八軍老戰士們徐徐地向我們講述起往昔的峥嵘歲月。為解放西藏,維護國家統一,十八軍戰士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徒步進軍西藏,堪比“第二次長征”。“一邊學習藏文一邊修路”是十八軍共同的記憶,“拖着馬尾巴也要走到拉薩”是王曉骥老人的倔強。雪山、嚴寒、缺氧、負重以及飲食上的不适應阻擋着戰士們前進的腳步,但在堅定的信念的支撐下、戰友之間的扶持下以及老百姓的支持與擁戴下,十八軍成功進藏,迎來西藏和平解放的曙光。此後,十八軍戰士們更是長期建藏,以為、邊疆為家,為解放和建設西藏奉獻青春。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和生命诠釋了“老西藏精神”的内涵,他們的精神也将永遠激勵着我們前行。
(二) 缺氧不缺精神,當好人民公仆
西藏和平解放後,黨中央為了加快西藏發展,改變西藏貧困落後的面貌,組織各行各業大力支援西藏,并号召廣大幹部、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到邊疆去、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
圖為楊光洪老人接受采訪
7月27日,實踐團隊采訪了原西藏自治區政協科教文衛體專委會副主任楊光洪。1976年,從雲南農業大學畢業的楊老先生響應國家号召,成為當年雲南進藏援藏的二十六個大學生中的一員。從貢嘎縣的基層工作、吉雄區(今吉雄鎮)區長到自治區政協工作,為西藏民衆辦實事是他畢生的追求。
圖為黎德勇老人接受采訪
7月29日,實踐團隊采訪了原西藏自治區政協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黎德勇。1976年,二十三歲的黎德勇自沈陽軍區前往西藏覺拉公社插隊,并将此後的四十一年奉獻給西藏。黎老先生一路從基層做起,先後擔任錯那縣縣委副書記、書記、自治區統戰部副部長、自治區政協副秘書長和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黎老先生回憶起在藏工作經曆時提到,他很感謝當地老百姓給予的幫助與支持。
實踐團隊成員感悟——周鼎:
在采訪過程中,我們見證了老一輩援藏工作者對國家和民族事業的奉獻,也感受到他們對西藏這片土地的熱忱。從貢嘎縣的基層到自治區政協的重要崗位,楊老先生的故事中不變的是他為西藏民衆辦實事的初心與堅持。黎德勇老先生深深感謝着在藏工作期間當地老百姓給予的幫助與支持,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所有援藏工作者無私奉獻精神的最高贊譽。老一輩援藏工作者與藏地同胞們的這種相互扶持、共同奮鬥的精神,是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前行的寶貴财富。
(三) 各行各業齊發展,攜手共建新西藏
圖為陳金水老人(右三)及家屬與實踐團隊成員合照
7月20日,實踐團隊于浙江臨安采訪紮根西藏三十三年的原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氣象台黨委書記、台長、“天下第一氣象站”締造者陳金水。陳老先生填補了西藏氣象事業的空白,退休後也不忘初心,擔任臨安講師團團長,緻力于解決群衆遇到的難題。
圖為李佳俊老人(左三)及家屬與實踐團隊成員合照
7月29日,實踐團隊探望了原《西藏日報》副總編輯李佳俊及其夫人鄧菊如。李老先生自1960年大學畢業後進入西藏廣播電台從事記者工作,職業生涯中走遍西藏各地,撰寫了大量的新聞通訊、遊記散文和文藝評論。李老視西藏為第二故鄉,退休後依然情系雪域高原,緻力于西藏文化傳播和文藝發展,著有《西藏當代文學史》等。
圖為肖興華老人(左三)及家屬與實踐團隊成員合照
7月31日,實踐團隊在成都市新津縣對水電工程師肖興華進行了采訪。肖老先生曾負責昌都地區兩個小型水電站的修建,參與水電站維修與水電技術人員培訓工作。肖老先生數十年的在藏工作經曆給他的肺部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接受采訪時,肖老先生還用着制氧機吸氧。“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肖老先生是當時少有的大學生,工作中不僅需要補足自己專業知識的漏洞,還要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
實踐團隊成員感悟——沈佳茜:
在連續多日的采訪中,通過與老西藏們對話,我們仿佛走入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看到早期進藏援藏幹部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揮灑熱血、辛勤耕耘,編織着西藏發展的曆史畫卷。經曆歲月變遷,他們的純潔與崇高不曾泯滅。在為各行各業建設者們無私奉獻、矢志不渝的精神深深打動的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他們的堅韌與擔當是我們應銘記與學習的精神豐碑。
圖為實踐團隊采訪組成員合照
萬裡經年,雪域相援。早期進藏援藏幹部以非凡毅力克服極端環境,用青春和汗水建設西藏,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守望相助的傑出代表,在建設過程當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團結、特别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未來,實踐團隊将繼續前往四川、陝西等地展開采訪,大範圍搜集1951-1978年進藏援藏工作者的口述史料,深入挖掘西藏發展的光輝曆程,總結援藏經驗,弘揚偉大援藏精神,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世界屋脊之上彰顯南大學子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信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勇擔時代重任。
文字:姜雲瀚 楊惠棋
圖片:周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