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師恩】李恭忠 :懷念恩師蔡少卿先生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20-12-01 06:53:52訪問量:10


蔡少卿先生簡介

蔡少卿(1933-2019),江蘇張家港人,1952年畢業于常熟大南中學并留校任教,1955年參與創辦江蘇省教育行政幹部學校(現江蘇第二師範學院)。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曆史系,1960年春提前畢業留校任教,擔任著名曆史學家邵循正教授的助手,并在職攻讀研究生。1968年分配到江蘇鹽城機床廠勞動,1973年調入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2003年退休。畢生緻力于秘密社會史和中國近代史研究,1964年發表《關于天地會的起源問題》一文,開創了中國秘密社會史研究的新範式。改革開放以後,成為中國社會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陸續出版專著《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中國秘密社會》、《民國時期的土匪》等,主持編譯《再現過去:社會史的理論視野》,主編《中國社會史叢書》、《中國秘密社會叢書》,主持标點注釋《薛福成日記》等。曾任中國社會史學會顧問、中國會黨史研究會會長、江蘇省社會史學會會長、bevictor伟德官网民間社會研究中心主任、bevictor伟德官网韓國研究所所長等職。學術成就在國内外産生了廣泛的影響,1980年起,先後應邀前往十多個國家、六十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講學訪問,曾獲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國際幫會研究專家會議“弗雷德裡克•密爾頓•特雷什獎”等重要學術獎項。先後指導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八十多人,外國高級進修生七十多人,其中不少人已經成為卓有成就的國内外知名學者。

文圖來源: NJU學衡研究院

 懷念恩師蔡少卿先生

李恭忠

又是初冬陰雨時,轉眼間,恩師蔡少卿先生離開我們一年了。

去年,也是在這個季節,十一月的最後一天,濛濛細雨。我正在揚州參加江蘇省社會史學會的年會,這個學術團體,是蔡先生在1988年創立的,會場上很多人都是先生的弟子。傍晚五點多鐘,會議即将進入尾聲,正要發言之際,蔡舸發來信息告知:老爸走了!雖然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一下子情緒還是有點不穩定,倉促講了幾句就結束。趕緊微信告知孫江學長,他還在國外訪問,一直關注着蔡先生的狀況,此前已經買好了第二天回南京的機票。然後,跟各位蔡門弟子通報,向學院領導報告。會議結束後,立即接通建華的電話,他和皮後鋒、王強師兄正守在醫院病床前,已經泣不成聲。挂了電話,匆匆吃過晚飯,和黃建遠學長連夜趕回南京,但已來不及見上先生最後一面了。随後協助溝通料理後事,直到第三天早晨,在殡儀館大廳向先生告别,最後與裡峰、建遠和皮師兄一起,随家屬送先生上山。

先生走了以後,總覺得該寫些文字,可是心情一時未能平靜,難以提筆。随後學期臨近結尾,雜事拖拉。到了寒假,原本想着可以靜下心來,回顧一下跟随先生求學的點點滴滴。沒料到,一場空前的大疫情席卷而來,愈演愈烈,多少人被奪去生命,社會生活被迫按下暫停鍵,至今都還難以完全複蘇。身邊的熟人朋友,雖然沒聽說誰被感染,可是每天都被疫情信息纏繞,讓人不得不直面個體生命的微渺和脆弱。經曆了這一年,聽到了太多不那麼正常離去的消息,感受了非常世道芸芸衆生的不易,對于死亡本身,反而有點釋然了。回想先生最後兩年跟疾病的艱難抗争,再看看眼前的形勢,不禁有點感歎:先生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以86歲高齡,在家人的陪伴中安然辭世,遠方的弟子們都能趕來告别,也是有福了!否則,在這場大疫情面前,還不知道要遭受什麼樣的罪呢。這樣想來,反而有點為先生感到慶幸了。

 

先生從小生長于江南農村,1956年以調幹生的身份考入北大曆史系求學,接受過許多名師的教導,比如翦伯贊、向達教授,等等。1960年,先生本科畢業留系任教,不久擔任著名近代史專家邵循正教授的助手,随後又跟随邵先生讀在職研究生。在邵先生引導和幫助下,先生有機會系統查閱當時尚不為學界所知的清廷官方檔案,寫出了《關于天地會的起源問題》一文,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随着時間的推移,這篇文章的學術史意義越來越顯著,它開辟了天地會研究的新天地,開拓了秘密社會史研究這一新的學術領域。

蔡先生在北大的工作證

“文革”期間,先生被迫離開北大,在江蘇鹽城的一家工廠工作五年,學術研究一度中斷。1973年,才有機會調入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一直任教至退休。“文革”結束之後,先生加緊努力,沿着自己探尋出來的方向繼續推進,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1987年,先生的原創性著作《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國秘密社會史研究框架的基本确立。此後,先生在這方面又出版了更多的學術成果。今天看來,先生的秘密社會史研究,開創了一種新的學術傳統,影響了一代學者,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矚目。

蔡先生代表作《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

1987年初版

在秘密社會史研究的基礎上,先生又在國内大力倡導、組織開展社會史研究,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史研究的領軍人物。先生帶領自己的首屆碩士生孫江等人,組織翻譯西方社會史學家的經典論文,1988年出版了《再現過去:社會史的理論視野》一書,在學術界産生了持久的影響。同一年,先生還牽頭主辦了第二屆中國社會史學術研讨會,對社會史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後,先生又主編《中國社會史叢書》,1989-1996年間出版20種。這套叢書的作者,不少人後來成為學術名家。

 

以上關于先生的了解和認識,對我來說,是經過了二十多年才逐漸變得清晰的。餘生也晚,先生在社會史領域叱咤風雲時,我還在偏僻的贛西南山區讀中小學,孤陋寡聞,隻知道死背書,對外面的社會一無所知。1992年高中畢業,考入北師大曆史系,一開始對學術領域也是兩眼一抹黑。在老師們的指點、熏陶下,逐漸對中國近代史産生興趣,知道了還有“社會史”這樣一個學術領域,也了解到先生是秘密社會史方面的名家。本科畢業前夕考研,曾經動過報考南大社會史的念頭,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報考北大曆史系。

第一次見到先生,已經到了1998年夏天。那年北大曆史系舉辦戊戌變法一百周年國際學術會議,我們這些近現代史專業的研究生,都被安排去做會務接待。先生來會場報到的時候,對我們這些年輕學生非常熱情,還詢問過我們的研究興趣。我平時對社會史比較感興趣,于是随口說:能不能報考您的博士生。先生當即表示:歡迎啊。我以為先生隻是客氣而已,也就沒有放在心上。其實當時我正在全力考托福,考GRE,打算走出國讀書這條路呢。

 

1998年戊戌變法一百周年會議期間,

蔡先生與北大老同學德國費路教授合影

 沒想到,幾個月之後,竟然接到了先生親手寫來的一封信,大意是明年的博士生考試要報名了,你還願不願意來?原本以為先生隻是一時客氣,沒想到竟然是當真的。多年以後跟孫江學長聊起,經他提示,才明白蔡先生其實是提前對我面試過了!可當時我并不明白,有點不知如何是好,最後還是回信坦誠:不好意思一邊準備出國,一邊又報考國内的老師。可是先生又來信說:沒關系,你不必有心理負擔,盡可以兩手準備,萬一出國不成,還可以到我這邊來嘛!先生既然如此大度,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出國、考博兩頭進行。到了第二年春天,果然如先生所料,我沒能拿到國外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出國之路走不通了;而南大,卻為我繼續深造提供了寶貴的機會。這樣,我碩士畢業之後,就順利轉入了博士階段。現在回想起來,要不是先生寬宏大量,不計較個人面子,一心為年輕人的成長着想,我在碩士畢業之後,還不知道會經曆多少彎路呢。

 

我開始正式跟随先生讀書,已經是上個世紀最後一年了,基本算是先生的“關門弟子”。一起入學的應屆畢業生,還有來自華中師大的李裡峰。此後先生又招收了兩屆博士生,王建華等人就是最後一屆,是真正的“關門弟子”。加上前面幾屆,經常在校的博士同學也有十來位。而先生此前培養的一大批碩士生、博士生,不少人早已成為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好幾位還都在南大任教。當時先生已經66歲,滿頭銀發,精神矍铄,臉上總是帶着笑容,一派宗師氣度,又給人春風和煦之感。

三年博士期間,除了上一些課程,完成學分要求,先生對我的專業研究基本沒有幹預,主要還是讓我自己探索。先生本來希望我能跟着他研究秘密社會史,但我感到這個領域非常專門,自己缺乏基礎,擔心三年期間不容易寫出一篇較好的畢業論文。其實私心而言,當時我對秘密社會史的意義,認識也很膚淺。盡管從北京南下之前,跟本科時的老師劉北成教授告别,劉老師曾經提示說:秘密社會很有意思啊!但我當時沒能領悟,以為這樣的研究有點偏門,總想着能不能找一個更加“重要”的題材來做。半年多以後,我決定以中山陵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先生聽我彙報之後說,那就先做這個吧。

此後,先生不再提起研究秘密社會史的事,盡量為我的自選研究創造條件。先生的“開門弟子”孫江,在日本取得博士學位、獲得教職後,2000年回國探望老師,先生把我和裡峰等人也叫去一起吃飯。這以後,孫江學長一直對我多有指點和幫助,不是老師,勝似老師。先生的另一名弟子、南大社會學系的周曉虹教授,為博士生新開設了“當代中國研究”課程,先生要我們也去選修。曉虹學長對我的研究也很關心,還為我聯系中山陵的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中,我的博士論文寫得還比較順利。20026月,和裡峰一起答辯畢業。我在先生的安排下留校任教,裡峰先去了南開做博士後,兩年以後也回到南大,在政治學系任教至今。 

20026月,李恭忠、李裡峰博士論文答辯

留校工作以後,與先生名義上成了同事。可是一年之後,先生年滿七十,正式退休。我和先生之間,于是變成了情分意義上的師生關系。畢業後與先生的接觸,比三年讀書期間還密切。先生就住在學校西門外,我時不時去先生家裡坐一坐,聊聊天。以先生的經曆閱曆,自然知道年輕人的不容易,對我的成長尤其關心。耳濡目染之中,從先生那裡,越來越感受到學術道路的真谛,就是守住根本,坐得住冷闆凳,從長計議。這種師生情分,支撐着我從一枚生澀的“青椒”(當年還不興這個詞),逐漸走向已有幾絲白發的中年。

先生一輩子的學術事業,秘密社會史是“根據地”,内心裡當然希望我能接着做下去。我一開始畏難,不敢答應,先生也不勉強。畢業留校以後,沒有限時完成任務的壓力,我就開始從頭學習秘密社會史,慢慢摸索門徑。看到我邁開了步子,先生有點欣慰,把珍藏多年的姚大羔會簿攝影照片,還有别的一些資料,都交給了我。又帶着我參加學術會議,結識這個領域的更多師友。對我的研究進展,先生從不催問,但每次見面交談,眼神中都透着殷殷的關切,讓我感受到前行的動力。

十幾年前,孫江學長決定辭去國外教職,正式回到母校工作。先生更加欣喜,跟我說:孫江現在是“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大。我一時不解其意。先生解釋說:我已經年紀大了,做不動了,你又還年輕,孫江回來,就更好了。此前多年,我從來沒有聽到先生如此迫切的話。看來先生平時不多說什麼,但在内心裡,對于弟子們一直充滿期待,希望南大的社會史研究能夠再創輝煌。孫江學長回國後,果然起到了“鲶魚”效應,創辦學衡研究院,推動跨學科研究,社會史、概念史、記憶研究,風生水起,漸為學界矚目,為南大的人文學術更添異彩。先生對此很是欣慰,不過看到我們變得更忙了,又有點擔心,多次讓我轉告孫江,要注意身體,别給自己太多的任務。 

2012年,蔡少卿先生和弟子孫江教授合影

先生退休之後,學術論著寫得少了,開始練起書法。每天上午下午,一坐下來就是好幾個小時。我和裡峰開玩笑說,先生練書法,跟做學問一樣認真!先生家裡的藏書,退休後清理過一次,本來已經少了很多。練上書法以後,又買了好多碑帖,逐漸成疊成堆。先生不時去漢口路上的舊書店逛逛,書店老闆都知道有這樣一位老教授,對書法方面的書籍感興趣。先生習書,是真正出于興趣,從不拿出去對外張揚。隻有一次,2010年,先生的母校張家港沙洲中學,慶祝建校七十周年,才寫了一幅題詞。後來在回憶錄裡,先生詳細記叙了早年讀書時受到的關心和幫助,對母校和老師的感念之情,六十多年後仍不能忘懷。 

蔡先生為母校沙洲中學建校70周年題詞

先生對教過自己的老師,特别是北大時期的導師邵循正先生,一直懷着感恩之情。去年是邵先生誕辰110周年,北大曆史系舉辦紀念活動,先生也接到了會議邀請。當時先生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囑咐我幫着準備一份書面發言。我參照先生以前的文章,草拟了初稿,送給先生審閱。先生非常認真,拿着放大鏡,逐字逐句過了一遍。 

20191010日,蔡先生在逐字審閱懷念恩師邵循正先生的發言稿

112日,我受先生委托,在北大的紀念會議上代為宣讀,最後一段是這樣的:“我這一生,從上小學起,經過中學、大學一直到研究生,曾有過很多老師。現在,我已八十六歲,也當了幾十年的老師,就越來越多地回憶過去的老師。我今天的一點點知識,有哪一樣不歸功于我的老師呢?在許多老師中,對我一生影響最大最深的是邵循正先生。我出身于農家,沒有家學淵源,也不算很聰明,但我肯努力,邵師也盡心指導。我跟随邵先生八年,他給我傳道、授業、解惑,身教言教,循循善誘,将我領進學術之門,使我走上大學講台,以至國際學術舞台。今天再一次談起邵先生,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我的眼前,令我終生感銘。”

會議當時,先生已經住進了醫院。不到一個月之後,20191130日,先生便與世長辭。想起這些細節,至今百感交集。先生雖去,先生的學術風範,師生之間的情誼,足為終生感銘。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