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師恩】李良玉:以敬畏之心加緊對當代的研究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20-11-10 11:26:38訪問量:11

李良玉教授

作者簡介:李良玉,1951年生,江蘇海安人,曆史學博士,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社會史、中國當代史,主治中國近當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動蕩時代的知識分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台灣南天書局1996年再版;《新編中國通史》(第四冊),國家教委組織、全國高校文科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001年再版;《思想啟蒙與文化建設》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變動時代的記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良玉曆史研究與教育文選》,知識産權出版社2006年5月版;《李良玉史學文選》,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版;《柳葉集——李良玉博士生教育文錄》,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李良玉史學文存》,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版;《李良玉史學文稿》,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版;《李良玉史學文萃》,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轉型時代的思想與文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1月出版;主持20卷“新中國農村發展60年”叢書。


以敬畏之心加緊對當代的研究

——新中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會上的發言

李良玉

2020.10.23

各位女士、各位來賓、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首先,衷心感謝張生院長的邀請,使我有機會和這麼多同事、朋友相聚,體驗會議的 盛況,沐浴同事的溫暖,仰視嘉賓的風采。我不能不為這種美好而又深刻的學習而感動!衷心祝願會議圓滿成功!

 在bevictor伟德官网的老師中間,大約董國強教授和我是相對早一些從事新中國史——我通常 稱之為中國當代史的研究的。因此,從專業的心理上說,看到新中國史研究院猶如破土的春 芽,活力非凡,向學界顯示bevictor伟德官网又一顆學術新星的冉冉升起,内心有一種自然的親切和 激動。我熱切地期待同事們在趙清書記、張生院長的領導下,在今天到會的和沒有到會的學 界同仁的鼎力扶持下,用自己辛勤的耕耘,令這塊學術園地繁花似錦,四季常春。

 1978年我在《bevictor伟德官网學報》發表記叙四五運動的文章《難忘的三二九》,是 最初接觸當代史領域。1992年發表的《激進、保守與知識分子的責任》、1996年發表的《當 代中國的文化重建之路》《當代文化建構中的傳統問題》,表達了我對當代社會重構和文化取 向方面的意見。比較經常的投入是從 2002年開始的。那一年,我發表了《進一步重視和推 動對當代史的研究》,總結了現狀,提出了有關推進研究的路徑和方法。第二年,我主持的 中國當代史研究專欄在《江蘇大學學報》開辦,從此每年一至兩期,至今不斷,業已發表論 文一百幾十萬字。這大約是國内大學學報中唯一開辦的中國當代史專欄。1 8年來,我有大 約 40篇論文讨論當代各種重大問題。令人遺憾并且萬分抱歉的是,限于學養和能力的不足, 我個人的這些論述也許沒有什麼價值。其中有些文稿假如今天交給任意一家刊物,可能都不 一定受到歡迎。時如流水,人心不居,我想這是可以不計較的。

 值得表彰的是我的學生。2000年以來,我共計招收了 46名博士。今年 4月兩位關門 弟子舉行了最後一次論文答辯會。46篇博士論文中,有 34篇以當代史為選題。共計接受 了5位博士後,有2位以當代史為研究課題。其中,有21篇博士論文、2篇博士後報告已 經收入李良玉教授與其博士生文叢公開出版;2篇博士論文另行出版,3篇正在落實,2篇剛剛答辯,6篇暫未處理。這些著作,在選題和内容的前沿性、學理性、規範性、樣本性諸方面,都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36位作者之中,已經有1 5位教授(其中 4位博士生導師)、1 3位副教授。他們中間,有些已經成為各自領域的知名學者。他們的成長,是畢業以後繼續努力的結果,完成博士論文隻是一種基礎性訓練。借此機會,感謝bevictor伟德官网的同事和學界的朋友們。他們或者給我的學生寫過審讀意見,或者在答辯會上給予過當面指教。今天在座的盧海鳴教授、董國強教授、吳春梅教授、李玉教授、馬俊亞教授等先生都曾經擔任過評委,饋贈過寶貴的意見。感謝bevictor伟德官网漫長的學術傳統所滋養的嚴謹而又寬容的風氣,感謝江蘇省檔案館在同學查閱檔案上給與的大力支持,感謝我的學生以勤奮、刻苦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報答了南大的栽培。

 我在這裡說這些,絲毫沒有炫耀什麼的意思。我曾經說過: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好作 品,都是各美其美,各好其好,各有千秋,各有缺陷的。所謂學術為天下之公器,大約也可以理解為學術成果作為知識産品,本來具有公共産品的性質,因此,最終的評判不可能由作者自己決定。任何一門學科的進步,都是一項持續的事業。我隻是一名馬前卒,張生教授和他帶領下的諸位同仁,才是駿馬、旗手和強大的主力軍團。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新中國史研究院的成立,将是一個輝煌的新起點;他們的研究必将為這個學術增長點帶來更加燦 爛的前景。

 我是 20153月正式辦理退休手續的。由于提前退休的申請是2014年底才臨時提出來的,下一個學期的課程已經安排,課表已經發布,來不及更改了。遵照張生院長的指示繼續講了一個學期的博士生史料學,當年7月才正式退出工作崗位。一轉眼,已經五年多了。退休以來,每當看到bevictor伟德官网在孫江林書記、趙清書記、張生院長領導下獲得新的成就,每當讀到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年輕學者出類拔萃的新作,我都會為學院和同事們的不同凡響而無比驕傲。由于這一點,我雖然沒有在仙林校區教過學,但是,我對這片校園,對這裡的同事,是充滿感情的。

 也許可以說,新中國史研究院的成立,肩負着繼往開來的重任。這不會是一時半時的 工作,而将是一次長期的、甚至幾代人持續不斷的接力。說新中國史也好,說中國當代史也 好,指的都是1949年鼎革之後的中國曆史。我生于 1951年,過去說我們這代人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因此,我做一點當代史研究,名副其實地可以說當代人修當代史。 如果寬泛一點,今天在座的所有的更年輕的當代史專家,也都可以納入當代人修當代史的範疇。但是,對于未來将源源不斷地新加入的年輕學者來說,對當代曆史中沒有親身經曆、 甚至已經相對隔膜的部分,是多少不同會以後人的眼光來看待的。無論哪個時段、哪個領域 的曆史著作,都是作者以當前眼光審視過去的結果。所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學問,其含義包 括每一代人所處的時代和思想環境不盡相同,他們的價值觀和适應與超越環境的程度也不盡 相同,于是必然要留下知識品相的不同。我們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統一人們的知識結構和理 解世界的方法。風起雲湧,滄海桑田,惟有敬畏之心相通。

 敬畏之心是文明的尺度。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在具有神秘主義意味的天道政治觀流行的時代,此種敬畏具有道德約束的含 義,是告誡人們不要放縱自己、必須遵守某種合理的生存法則的倫理根據。失去敬畏之心往 往是失敗的開始。王安石主張三不畏: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死 後 40來年,北宋滅亡。

 世界進入近代以後,成為主義橫行的時代。各種主義一齊登場,把所有天理、天意、 良心、良知之類的概念從社會道德符号中清除幹淨。功利主義成為人們首選的生存原則,敬 畏的東西已經不在内心,而更多地外化于物質。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當敬畏什麼呢?我想, 我們隻能敬畏時間。

 時間是宇宙秩序的顯示。它無色無味,無聲無息,無休無止,依靠人類可見的日月星 辰體現自己的存在,記錄一切自然個體和社會事物的生命長度,審定它們的最後價值。同樣 道理,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的著作,時間的檢驗才有最高的意義。今天,人們把司馬遷稱之為 “史聖,但是,他在漢代還是一個有争議的人物。公元 192年,王允要殺東漢大儒蔡邕。 蔡邕請求接受黥面和砍去雙足的刑罰保住性命以完成漢史。有人勸王允同意。王允回答: “昔 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 左右。既無益聖德,複使吾黨蒙其讪議。這時候,離開司馬遷去世,已經近 300年了。 《史 記》成為史家之絕唱用了更長的時間。如果要問,時間為《史記》證明了什麼?我的看法是,證明了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時候,内心是自由的。這告訴我們,未來的時間越長,越能證明今天的作者是否曾經擁有内心的自由。

時間是自由的刻度,我想用這句話和大家共勉!

謝謝各位,我的話說完了!謝謝!

李良玉老師近照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