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人物】朱希祖:史學大師自稱“書囚”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20-09-29 11:23:03訪問量:10


曆史人物】朱希祖:史學大師自稱書囚

 原創作者:宋健    來源:善本古籍   

朱希祖 

朱希祖(1879-1944),浙江海鹽長木橋(今富亭鄉)上水村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狀元朱昌頤族孫。曆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及中央大學(1949年後更名bevictor伟德官网)等校教授。解放前著名的史學家。

他較早地倡導開設中國史學原理及史學理論等課程,并講授中國史學概論,在中國史學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2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長,先後撰寫《南明之國本與政權》、《南明廣州殉國諸王考》、《中國最初經營台灣考》、《屈大均傳》、《明廣東東林黨傳》等數十篇論文,成為研究南明史的權威。19447月因肺氣腫病發,逝于重慶。

朱希祖:史學大師自稱書囚 

在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西北郊的隆阜,有一處徽式二層小樓,青磚白牆,與樓前的綠水交相輝映。小樓原本是清代大學者戴震的藏書樓。70多年前,為躲避抗戰硝煙,另一位大學者朱希祖也看中了這個地方,将他的60箱藏書從南京運到這裡,暫時存放。書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可是朱希祖卻再也沒能看到他傾注了一生心血的這些藏書;而他,自離開南京後,也再沒能回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有我書藏。朱元曙回憶起祖父,深情地吟起詩來。正如原詩所表達的愛國之情一樣,朱元曙改寫的詩,也寄托了祖父一生對中國文化的難舍之情。

藏書之多超過圖書館

在南京城東一個僻靜小巷的古樸院落裡,我見到了朱元曙。從南京一所中學副校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他就在這裡開始研究和整理祖父朱希祖與父親朱偰的著作。雖然根本沒有見過祖父,但他從小就知道,祖父是個有強烈民族精神的曆史學家。

朱希祖師承章太炎,曾留學日本。在來南京之前,他早已聞名遐迩。他不但參與制定了中國最早的注音符号,還是中國新式标點的制定者之一,他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并參與發起成立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進步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作為曆史學家,他在擔任北京大學史學系主任期間,制定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大學史學課程體系,使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還是最早在中國大學開設史學史課程的教授。

雖然在文史方面建樹頗豐,名号甚多,但朱希祖似乎最愛稱呼自己是書囚。他曾寫過一首《自嘲》詩:不與人物接,不與山海遊。終生伏幾案,天地一書囚。”“他買書起來很厲害。朱元曙翻出《朱希祖日記》裡的賬單,192924日這一天,朱希祖連薪金加稿費共收入458.8元,而支付給31家書店的欠債竟達527.25元!沒過幾天的29日,他又遭20餘家書店前來索取書債,都一一付給了。正因為此,朱希祖藏書之多,以至于大圖書館都比不了。鼎盛時期,朱希祖的藏書達25萬冊,其中他最愛那套明鈔宋本《水經注》,便以《水經注》作者郦道元之姓,将藏書室取名郦亭

19342月,朱希祖應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之聘,來南京就任史學系主任郦亭也随之而來。有人回憶說朱希祖在做教授的同時,還以賣書為副業,收入頗豐。對此,朱元曙表示,這完全是無稽之談,藏書人剔舊換新是很正常的事。祖父不但沒有靠賣書賺錢,恰恰相反,他還經常把書廉價轉讓給圖書館。朱元曙說,祖父藏書不完全是為個人利益,更主要的是為保護和延續中國的文化。待書如此,待文物亦是如此。他重視公藏,不論人在何處,都緻力于當地文物、史迹及文獻的保護和整理。在南京,為了讓公家買下一件文物,還引起過一場不小的官司。

假古碑騙倒大學者?

1936421日,南京《朝報》的一篇題為《朱教授朋分謂山窯石刻款二十五元》的報道驚動了學術界。

原來,早些時候,南京因修江南鐵路,在光華門外中和橋草場圩出土了大量梁代五铢錢範(鑄造金屬貨币的模子),據說現場還發現一方石碑,上書謂山窯三字,并刻有梁普通元年三月建。這塊石碑被一家名為經古齋的古董店老闆張熙園花30元買下,并制作拓片分送專家學者。朱希祖也得到了一張。為此,他去了工地考察,确定錢範是梁代所鑄。于是,作為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的他,很希望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能買下那個石碑。在與其他委員們接洽之後,他便代為買下石碑。哪知道,這塊石碑日後被鑒定竟是假的!乃是以舊墓志蓋所僞造。

得知此事後,朱希祖立即申請引咎辭去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一職,并與主席張道藩将古董商張熙園給告了。就在審查期間,這篇說朱希祖買石碑拿了25元回扣并分給朋友的新聞見諸報端,一時嘩然。

然而,清者自清。新聞見報的第三天,法院就當庭宣判張熙園詐欺取财罪,并認定拿回扣的事情乃是《朝報》造謠。當天,《朝報》就刊登了更正函。

據說後來,法院認為這石碑就連專家學者都未能鑒定,更不用說一個古董商了,而且他也沒必要為區區60元獎金僞造文物欺騙國家,所以将張熙園無罪釋放。

本想為國家保護一件文物,沒想到卻鬧出一場醜聞。深感慚愧的朱希祖幾番提出辭職,但終被挽留了下來。畢竟,朱希祖是元老級的人物,而且他在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開展的一系列對南京六朝陵墓的調查,莫說當時,就是到現在,也有無人能突破的地方。

父子一起調查六朝陵墓

朱元曙說,早在上世紀30年代朱希祖就與長子朱偰一道開始對南京六朝陵墓進行調查。那是1934年春夏之間,朱希祖剛來南京。二人調查六朝陵墓,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太平,東至丹陽經山,南至江甯秣陵,東南至句容淳化,北至長江。舉凡史乘記載,野老傳聞,無不按圖索骥,遍加訪問。他們是對南京地面文物最早用現代 考古方法進行考古的,發現了齊宣帝永安陵、齊高帝秦安陵、齊武帝景安陵等13處六朝古墓。他們共實地調查14次,直到第5次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才加入。

之所以要調查六朝古墓,朱希祖在其日後所完成的《六朝陵墓調查報告》的序言中說得很清楚杜外人之觊觎,揚先哲之耿光。彼時,日本人已占領東三省,正欲吞并中國,而維系着中國文化的六朝遺迹、石刻等,卻湮沒在荒草之中,無人問津。愛國之情加上亡國之痛,促使朱希祖父子挑起調查六朝古墓的大梁。其《六朝陵墓調查報告》更是為後人研究六朝陵墓、石刻打下堅實基礎,大多數觀點沿用至今。

朱希祖去世後,朱偰繼續實地考察研究,有不少著述,并且對南京的文物保護做出過不朽的貢獻。

曆史學家的苦心

有人曾說,我們讀《六朝陵墓調查報告》時應深入體察先生當日恐懼華夏衣冠淪喪、悲憫中華文獻轶棄、憂慮先民文物毀壞的種種苦心。實際上,具有濃厚民族情節的朱希祖,一生所做之事,無不有此苦心

搜集古籍、整理文獻、編修國史、考察曆史遺迹、研究南明史……每一件事中都貫注了他的愛國情緒。

他做這些事情隻有兩個目的,一是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二是喚醒國人的民族士氣。
雖然稱自己是書囚,但他卻并沒有藏身于故紙堆中,而是将自己推向了曆史前台,以一技之長,盡一份心這份心就是前文所說的苦心。六七十年後,在信息傳播如此迅速、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真能體會到這份苦心嗎?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