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民:書的故事,人的故事——我的上書房行走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20-08-15 07:06:52訪問量:10

 

學者介紹 

陳紅民,山東泰安人。現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蔣介石與近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曆史)評審委員,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85年起在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任教,曾任bevictor伟德官网中華民國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2006年起轉至浙江大學。

出版《函電裡的人際關系與政治》等論著、譯著20餘部(含合著),發表《九一八後的胡漢民》等論文近150篇。研究成果數次獲評省部級科研優秀成果。曾獲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4次)、韓國高等教育财團訪問學者、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3次)、台灣政治大學客座教授、威尼斯大學訪問教授等。

 

  書的故事,人的故事——我的上書房行走

 陳紅民 

 

1965年上小學,1976年高中畢業,中小學時期“完美地”與“十年文革”重合。自已的書,除各種課本之外,隻有毛語錄、毛選集了。

上大學後,開始購自己喜歡的書,因為囊中羞澀,隻能零星地買。上學前我已在工廠學徒,有微薄的工資。上大學後,斷了工資,轉而一切靠父母,自尊心已不容再向家裡開口要錢買書。記得大三時,利用暑假打工掙了些錢,事先盤算好買一套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編的《文史資料選輯》。錢剛到手,有同學相約去黃山玩,便攜女友同行,雖是窮遊,且女友費用自理,可黃山歸來,工錢已所剩無幾,硬着頭皮請父母補齊書款。

   通常,讀書人之好書,與女生購置衣物相近,多多益善,書櫥裡總覺得少一本好書。

我在購書這件事上,相對理智。平時購書不多,一是沒錢買,二是無處存放,三是較早就從閱讀經曆中悟出,就讀書效果而言,“買書不如借書,借書不如借不着。”無論多喜歡的書,隻要買到手,就會感覺已入囊中,早讀晚讀都無妨,最後多數束之高閣。倒是借的書,到期歸還,限時讀完。想借而一時借不到的書,絕對能激起閱讀的欲望,一旦到手,會手不釋卷——最好的書都在圖書館或是朋友的手裡。

我的許多藏書是朋友贈送的,看到書櫥裡的書,首先想到的不是書的内容,而是想到贈送者及我們之間的學術交誼。

最早的贈書來自讀研究生時陪住的東京大學博士生砂山幸雄。1983-84年我們同在一間宿舍住一年,成為好友至今,他後來擔任過愛知大學副校長。砂山來中國時,帶來了一些日文、英文的專業書,都是剛改革開放的國内所沒有的,令我大開眼界。他留學結束回日本時,将許多專業書留下贈我,其中一本是美國學者易勞逸(Lloyd E. Eastman) 教授所著《流産的革命: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的複印本。同專業的幾位師兄弟看後都說好,就以這複印本為母本,譯成中文出版。

日本朋友留下的《流産的革命》等英文複印本 

獲贈圖書中,以來自台灣學界朋友的最多。專業的關系,我去台灣開會、教書十多次,得到贈書不計其數,或是學者個人新作,或者是他們多餘的複本書。台北“國史館”每出新書,免費發兩套給其研究人員,朋友常會留給我一套。逛書店購書,是在台灣必不可少的活動,“國史館”的小賣部(專賣其出版品與小禮物)、“中研院”的四分溪書店、台大與台師大附近的舊書店,誠品書店等,均是必訪之地。每次離開台灣返回前,最發愁的事,是如何将一箱箱購買與獲贈的書拖到郵局寄回(通常需要朋友開車幫助)。

有些書與人的故事永生難忘。“國史館”前纂修王正華女士,邀我去她府上,隻要是她“暫時不用”書籍,任意挑選取走。那天下午,在新店”國史館”工作完畢,侯坤宏先生開車載我去選書,大概選了七八箱專業相關的書,裝入她事先精心備好的紙箱,再匆忙趕在郵局下班前寄出。前幾年,勤勉敬業的王正華在辦公室崗位上逝世。睹書思人,不勝懷念。

2000年,受“中正文教基金會”邀請赴台訪問一個月,國民黨黨史館負責人帶我到原“黨史會”書庫,以成本價任我挑書:“隻要你願意,随便拿”。那是我首次裝箱打包書,笨手笨腳極狼狽,基金會秘書楊小姐見狀,直接讓我靠邊,她三下五除二,很快就将十幾箱書封箱搞定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張力研究員每次來大陸,都背不少書籍來分送,通常一見面就從雙肩包掏出幾本書來。建議他郵寄,他說怕海關查收了,還是自己背比較踏實。更有甚者,2017年,張力兄拖着病體,幫我從台北背來了一尊重達近20斤的蔣介石半身銅像。 

張力研究員移交銅像 

2007年,我在政治大學曆史系擔任客座教授半年,與系裡上下從教授到助教都結下友誼。回杭州一年後,助教來電郵問我,她們系圖書館空間有限,要處理一批複本書,贈送給學術單位,隻需出郵費就能寄到杭州,要不要?這等好事,怎能不要?!很快大大小小50箱書就寄來了。又過幾年,助教再次詢問,系上又要處理複本書了,要不要?當然還是要。但是這次很不幸,書到杭州被海關扣下,費盡周折,仍被退回,寄回的郵費仍要我出(否則,直接拉造紙廠化為紙漿)。書被海關查扣,與其鬥智鬥勇的故事不少,費時費力,基本以失敗告終,一腔心酸有機會再表。

擁有間書房,一度是遙不可及之夢想。婚後還是長期蝸居在内人家提供的兩間陋室,家裡除了一個簡易的竹書架外,沒有可以放書的地方。一般的書就裝紙箱置于床下,師友贈書是嘔心瀝血之作,放在難見天日的床下,實在愧對。條件改善後,先将師友們贈書在書櫥中擺放整齊,鄭重一拜,總算是對得起它們了。

1998年,内人單位分配二居室的房子,房間一大一小,大的那間将陽台打通,約有20平方米,光線也好,左鄰右舍都選做卧室。内人大度地說,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就你這堆書了,你在家時間又長,大的做書房吧。我們又咬牙買了挺貴的實木書櫥,沿兩邊牆排開,書房挺有點氣勢。 

疫情期間,“仿秋齋”成為網課直播間 

對我個人來說,這間書房,是夢寐已久的天堂,滿足了閱讀、寫作、胡思亂想、與師友對話(通過研讀他們的論著)的所有需要。有了寬大舒适的書房後,文章未必就寫得更多更好,但有了一方淨土,無論俗務多麼狼狽,隻要走進書房,坐在書桌前,心境就能平靜下來。

裝修完成,我們邀請導師茅家琦教授、張憲文教授到寒舍小聚。茅老師誇獎說,這是南大曆史系最大的書房!那時南大教師住房條件尚待改善,學校分房不是以面積而是以幾室來衡量,宿舍最大的房間不過15平方,自然不可能有近20平方的書房(現在,南大許多教授購置了别墅,書房之大與典雅,令人羨慕)

這麼好的書房,應該有個“堂”、“齋”、“室”之類的雅号(讀書人的通病啊)。搜腸刮肚,想到“仿秋齋”三個字,因秋天裡農人收獲,天高雲淡,從容不迫,是最令我向往的季節,也是為人為學追求的意境。

1999年南京市舉辦“書房大獎賽”,“仿秋齋”報名參加了。結果,一等獎是位全國知名的女作家,二等獎歸了我的朋友,作家葉兆言,“仿秋齋”得了三等獎。那位女作家的書房,隻有一個與寫字台連在一起的書櫥,陳設氣勢絕對比不上“仿秋齋”。但轉念又想,書房評比,重要的不是比外在的面積與陳設,而是比利用書房創造出的價值與社會影響,這個核心得分點上,自歎弗如。 

個人的部分著述(含合著)

 

2006年,調到浙江大學教書,家仍在南京,開始“雙城記”的兩地通勤生活。所有的書也分在三處存放:南京的“仿秋齋”是根據地與老營,杭州的辦公室與家裡,則是近期要用的書或購置、收集的資料。書分兩地,自然有不便之處,有時備課、寫文章需查實資料,書卻在另一處,着急!有段時間趕寫書稿,我幹脆就将一部必備書放在電腦包裡,随身攜帶。書稿難産,那部厚厚的書就随我在南京、杭州之間旅行了大概有近一年的時間,高鐵坐了近20趟。

與“仿秋齋”井井有條不同的是,杭州兩處的書,極其淩亂,胡亂地放置,尤其是辦公室,不僅書櫥放滿,辦公桌與茶幾也全被書占領。實在看不下去,就請學生幫助來清理一次,但不久,又淩亂如故。許多書因無處展放,始終留在紙箱中,箱子堆到了書櫥前面,導緻書櫥都難開。好在,基本記得哪本書在哪個箱子裡,堆在哪個角落,臨到用時雖需東搬西翻,“衆裡尋他千百度”,但大抵最後總能找到,自嘲是能“亂中取勝”。

我以為,書隻有共享,讓需要的人能找到、利用,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學術乃天下公器”。我多次利用哈佛燕京圖書館,每次找到他們館藏的寶貝,兩任館長都非常樂意讓我利用、整理與出版。鄭炯文館長說,圖書館的書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藏的。誠哉斯言。我獲贈的書,多數直接交給了曆史系的資料室。五年前,浙大蔣研中心與校圖書館共建了“蔣介石文獻特藏室”,我把部分個人圖書轉入,供師生閱覽。師友相贈的圖書,轉用于學校師生,正是傳播他們的雅意,将學術發揚光大。 

與哈佛燕京圖書館鄭炯文館長(第一排左二)等合影

台灣朋友參觀“蔣介石文獻特藏室”

與學生在斯坦福看《蔣介石日記》 

2020年,浙江大學古籍新館落成,即将開館,共建的“蔣介石文獻特藏室”将移入新館,未來的特藏室将是集收藏、閱覽、上課與小型學術會議諸功能于一體的獨立空間,我對這間特藏室充滿了期待。那些深藏在辦公室箱子裡的書,也将重見天日,上架閱覽,成為公共資源,書盡其用。換個角度,圖書館也将變成個人日常閱讀、寫作、交流與胡思亂想的地方,還多了上課授業的功能,一個2.0版的“仿秋齋”。

 

剛制作完成的“蔣介石文獻特藏室”标牌 

在圖書館裡擁有一間書房,對一個讀書人,是多麼美妙的圓滿。人生至此,夫複何求?! 

在威尼斯大學訪問期間,與朋友在聖馬可廣場俯卧撐

在bevictor伟德官网仙林校區圖書館俯卧撐

在全球最早的大學圖書館——博洛尼亞大學圖書館内 

 

 陳紅民教授推薦書單 

1.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版。

2.Lloyd E. Eastman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3.柯文:《在中國發現曆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4.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之711994年版。

6.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版。

8.裴宜理:《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曾田三郎編著:《近代中國と日本——提攜と敵對の半世紀》,禦茶の水書房,2001年版。

10.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南京: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年版。 

(文圖選自bevictor伟德官网圖書館第二十一期上書房行走,有編輯)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