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新亞細亞研究所專家訪問我校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5-07-27 08:04:39訪問量:1

    2015年7月24日,由前韓林大學校長、所長李相禹率領的韓國新亞細亞研究所專家、學者訪問我校,bevictor伟德官网張生院長與他們親切會見。下午,由bevictor伟德官网國際關系研究院與該所在國家南海問題協同創新中心會議室共同舉辦“中韓戰略對話”學術交流會,來自中韓兩國的2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的議題包括東北亞安全秩序與東北亞經濟合作兩部分。bevictor伟德官网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洪郵生教授與韓國世宗大學理事長、韓國前外交通商部長官柳明桓共同主持了本次對話會議。

 

    會議采取交替發言的方式進行。國際關系研究院、bevictor伟德官网邊政研究所副所長鄭先武副教授首先圍繞“韓國的中等強國外交”這一主題,從成就、不足與潛在突破三方面闡述了對韓國中等強國外交的看法。他指出,韓國中等強國外交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其作為一種全球性大國協調機制的性質上。但是,這一外交目前仍存在着議題上局限于“軟安全/非傳統安全”,角色上突出調解者、追随者、規範接受者,而缺乏規範設置上的作為,影響力上在區域與次區域層次的作用有待強化等不足。他指出,其原因不僅有東北亞大國林立的權力格局等外部因素,還有二戰以來韓國外交素來依賴性強而獨立性弱的内部原因。因此,韓國中等強國的潛在突破需要綜合運籌韓國立足東北亞區域、發展自身參與的“MIKTA”等中等強國組織及繼續強化韓國在G20中的參與。最後,他還提出了“六方會談中韓國在議程設置上發揮了何種推動作用”的問題以求教方家。

 

 

    韓國外交部政策企劃室室長崔泳衫回應了鄭先武副教授對韓國中等強國的發言。崔室長從成員國身份與作用的不匹配角度解釋了韓國為何運籌“MIKTA”這一組織。他認為,“MIKTA”的五個成員國(墨西哥、印尼、韓國、土耳其、澳大利亞)都是G20成員,五國的GDP居全球第14-18位間,但又都不是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及金磚國家,因而五國為國際社會作出顯著貢獻的預期與現狀差距明顯。“MIKTA”的建立正式基于這種身份與作用的不匹配,旨在強化五國間合作,并為全球其他被忽視國家發聲。

 

 

    韓國前總統對外戰略企劃官、成均館大學金泰孝教授也回應了鄭先武副教授的提問。他坦言,六方會談是一個失敗的會談,他認為會談各方不一緻的目的是失敗的根源,并據此建議除朝鮮以外的五國進行必要的合作,如欲使會談重啟,則五國必須達成一定的共識。最後,他也向在座中方學者提出了三個問題:若朝鮮半島統一,中方希望看到怎樣的韓美、韓中關系?中方如何認識在共同應對日本上中韓未來可能的合作?在中國意圖重建南海秩序而美國希望維持南海現狀的當前,中方如何看待南海問題?

 

 

    國際關系研究院劉立濤副教授回應了韓方的提問。對于韓方的第一個問題,劉立濤副教授指出,朝鮮半島無論是以和平還是戰争的方式統一,統一後的半島都需要集中精力管理内部事務,即使是和平統一,兩德統一的先例也說明内部建設屆時将耗費半島的大部分精力。對于中國處理周邊安全秩序的能力,劉立濤副教授認為,中國雖未必有絕對的處理能力,但無疑有相對的優勢實力,因而中國屆時對韓美同盟有展現自信的能力。對于第二個問題,他認為日本“普通國家”的目标已基本實現,中國當前更關心的是日本今後的發展問題,對于日本今後的發展走向中國更多地是憂慮日本将在地區安全問題上扮演“麻煩制造者”角色。“朋友可以選擇而鄰居不能選擇”,因此中國的擔憂其實也是韓國的擔憂,中韓兩國需要加強協調,并且這種協調不應将日本排除出去,否則将不利于東亞和平。

 

 

    随後,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孫建中研究員回應了韓方的第三個問題。他指出,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做法可概括為“維穩、維權”四個字,過去中國強調維穩,如今中國重視維權。在維穩時期,越南、菲律賓等國卻蠶食着中國的領土;近來,美國推行了“亞太再平衡”戰略,目的在于建立針對中國的均勢機制,實現這種目的的手段則是利用地區國家牽制中國,正是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鼓動下,菲、越等國近來蠢蠢欲動。因此,中國是迫不得已才采取了維權行動,在和談無望、軍事手段與法律手段行不通的情況下,島礁建設才成為當前中國應對其他南海聲索國行動的有效措施。

 

 

    韓方李相禹所長對中方學者的回應給予了評論。對于六方會談,他贊同這是一個失敗的會談的看法;他還結合自己參與六方會談的經曆分析了各方目的的不一緻性,據此指出會談的前提應是各方就共同利益達成一定的一緻。此外,他認為周邊國家對中國“以和平方式解決争端”不信任,迫于生存,選擇與較之中國更強大的國家或結盟或合作視為普遍做法。對于東北亞未來的和平與穩定,李相禹所長認為有必要借鑒學習“歐盟模式”,相關國家要敞開心扉,同時也要建立必要的合作機制。柳明桓理事長進一步指出,韓美同盟的核心是“戰略性”,并且這種戰略性的發展與中韓關系的進步是基本同步的。當前韓國迫切需要理解中國的“戰略立場”,包括對朝核問題、韓美同盟等。

 

 

    國際關系研究院龔洪烈副教授對韓國學者就中國在南海争端中角色的認知作了發言。他首先指出,韓國學者指“中國有使用武力維護國家利益的傳統”的說法是偏頗的,國際學術界存在一種共識,即中國确實存在使用武力的曆史,但武力的手段往往是不得已的選擇而非第一選擇。而對于東南亞中小國家抱團的現象,他認為“小國抱團應對中國”的描述本身是值得商榷的。曆史發展表明,小國并不總是受害國,它們往往有一整套的理性的戰略;相反大國時常被迫卷入小國的戰略設計中,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戰中中小國家的作為。他認為,曆史發展表明,大國往往是維持現狀國,而小國往往在局勢動蕩中漁利,這一點體現在了當前的南海争端中。洪郵生教授進一步補充道,韓方所指“中國不在意朝鮮擁核”這一認識是錯誤的,相反中國向來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當前中朝關系處于曆史低谷已不言自明。他認為,韓方所言“歐盟模式”對于東北亞而言并不遙遠,當前東北亞完全可以效法“歐盟模式”始于經濟合作的先例,重點通過中日韓三邊經濟合作來改善三個國家間的關系,邁出實現東北亞長期和平與穩定的第一步。

 

 

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汪铮研究員指出,今天的對話會議揭示了中韓雙邊關系中既存的戰略誤解及中國外交中的“認知差異”。他認為韓國學界的諸多擔憂即源于對中國外交戰略與政策的過度解讀,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發起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及中國的南海政策上,國際媒體存在普遍的過度解讀,這容易導緻國家間誤判,而外界的不當反應又反過來可能推動中國走上一條本來不願走的路。

 

 

韓國外交部人權大使、延世大學教授李政勳則對韓國的中等強國外交作了補充發言。他認為鑒于日本有發動二戰的侵略史,而中國已跻身“G2”之列,韓國是東亞唯一具備成為中等強國條件的國家,韓國可以借鑒加拿大中等強國外交的經驗以進一步加強軟實力與國際角色建設。

 

 

會議最後,韓國西江大學教授李章旭與洪郵生教授分别作了總結發言。李教授對中方營造的熱烈且輕松的會議氛圍表示感謝,認為會議的讨論表明中韓學界存在深刻的認識差異,這也凸顯了本次會議的價值。洪教授認為兩個多小時的會議議題廣泛,雙方各抒己見,不少觀點具有建設性,希望雙方能加強換位思考以避免誤解、增進信任。

 

 

李峰(根據會議記錄整理,未經發言者審閱)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