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海**家局項目資助下,應bevictor伟德官网劉金源教授邀請,2015年6月24—28日,英國劍橋大學人口與社會結構史研究小組主任利•肖—泰勒教授來我院講學。6月26日上午,在bevictor伟德官网報告廳會議室,利•肖—泰勒教授舉行了題為“1379—1911年英格蘭與威爾士的職業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及其背景比較”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劉金源教授主持。
圖1:利·肖—泰勒在講座中
在開講之前,劉金源教授對主講人及其研究小組做了簡短介紹。利•肖—泰勒教授早年就讀于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畢業後分别在劍橋大學地理系、曆史系擔任教職。自2007年以來,利•肖—泰勒教授先後擔任劍橋人口與社會結構史研究小組副主任、主任職務。劍橋人口與社會結構史研究小組于1964年由彼得•拉斯特與托尼•瑞格利聯合創立,此後半個世紀以來,它發展成為世界聞名的跨學科經濟社會史研究結構。其早期的開創性研究成果顯示:前工業化時期的家庭是核心家庭,并非此前所公認的多代共居的複合家庭;工業革命時期的人口爆炸主要受生育率的增長所推動,而并非上一代曆史學家所強調的死亡率的下降。近年來,該研究小組開始關注中世紀晚期至現代這一長時段的職業結構變化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作為該研究小組的第三代負責人,利•肖—泰勒教授以其最新研究項目及成果為題,向我院30餘名師生做了一場精彩的講座。利•肖—泰勒教授以中世紀以來職業結構的變化為主線,在對大量統計數據進行建模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對英格蘭和威爾士工業革命前後長時段職業結構變遷的曆程進行了闡釋,進而對此前學界關于職業結構和現代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了修正。此前學界普遍認為,現代經濟增長與職業結構的變化幾乎同時發生在工業革命期間,後者主要體現為勞動力從第一産業(農業)轉向第二産業(工業),随後逐步轉向第三産業(服務業)。然而,通過對新近收集檔案材料以及數據的梳理,以利•肖—泰勒教授為首的“1379—1911年英國職業結構”項目組,針對英格蘭與威爾士勞動力職業結構變遷的時段和特點提出了新的結論。根據這一結論,英格蘭與威爾士的勞動力從第一産業大量湧向第二産業這一職業結構變化始于1550年左右,遠遠早于通常認為的工業革命。與此相對應,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從而使經濟增長并不需要第二産業勞動力的大量增加。因此,1710—1871年間,英格蘭和威爾士第二産業從業率的變化并不明顯,而同期第一和第三産業的從業率卻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由此,利•肖—泰勒教授指出,第三産業的增長才是工業革命最根本的因素,而這一點長期以來被學界所忽視。
為進一步驗證其結論,利•肖—泰勒教授還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及職業機構變化進行了量化考察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現代經濟增長與職業機構變化的關系遠比此前學界設想的複雜:兩者在不同國家發生的先後順序并不一緻,各國不同産業間勞動力比例的變化特征也大相徑庭。這就推翻了此前學界的一個論斷,即英國經濟發展規律具有普适性,職業結構變化遵循勞動力從第一産業逐步轉向第二、第三産業的規律。
不僅如此,通過展示英國不同時期的人口密度分布圖,利•肖—泰勒教授還分析了職業結構變化研究的實際應用前景。在他看來,英國各地人口密度的變化,是由于勞動力從農業轉向工業而導緻的個别地區(工業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進而導緻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因此,職業機構變遷的研究成果将為經濟地理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講座結束後,就師生們提出的圈地運動與勞動力結構的變化、18世紀東西方之間的“大分流”與職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圈地運動與小農權利等問題,利•肖—泰勒教授做了精彩而細緻的回答。講座在緊張而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為我們了解國際學界的前沿研究提供了一扇窗口。(梁 遠 供稿)
圖2:利·肖—泰勒與部分師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