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bevictor伟德官网中國南海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和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的邀請,6月18日,複旦大學曆史系向榮教授來bevictor伟德官网進行了“海洋與歐洲文明”為主題的一組學術講座。
向榮教授與主持人陳曉律先生合影
6月18上午,向榮教授來到bevictor伟德官网南海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報告廳,作了題為“中世紀歐洲的海陸貿易與城市生活”的第一場講座。講座由曆史系陳曉律教授主持。
向榮教授的講座從近些年來西方學者對于“皮朗命題”的争論出發,探讨了歐洲中世紀早期的城市文明。“皮朗命題”是由比利時著名史學家皮朗提出的對西方文明形成原因的新觀點。他認為,是伊斯蘭的擴張而不是日耳曼的入侵毀滅了羅馬文明,從而使歐洲由此進入中世紀。地中海世界被一分為二,西地中海為穆斯林所把持,東地中海則有拜占庭占據,西方文明從地中海移向歐洲北部。國内學者對“皮朗命題”研究并不多,近些年來隻有東北師範大學的王晉新教授的論文《皮朗與皮朗命題——對西方文明形成時代的重新審視》一文,文章關注的主要是皮朗對西方文明新觀點的啟發,向榮教授講座的焦點則在于皮朗命題引發的學術讨論。
第一場講座内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發現黑暗時代的貿易、如何看待中世紀早期歐洲的貿易和城市,世界曆史背景下的歐洲經驗。講座以圖文形式介紹了考古學家、古錢币學家的關于emporia,即純粹的商業聚居點的新發現;McCormick,Loseby等曆史學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對皮朗命題的質疑。第二部分介紹了以Hedges為代表的新考古學家、以Wickham、Saunders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以Verhulst等經驗派曆史學家對中世紀城市的不同看法。最後,向榮教授概略地總結了歐洲城市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如歐洲城市先有市而後有城;中世紀歐洲的中小城市相對于規模宏大的貢賦帝國,其财富流動更加均勻,人民更加富有。講座之後,現場有很多師生提問,在問答之間,引伸出很多有價值的思考,迸發了許多思維的火花。海洋對歐洲城市文明發展的意義何在?中國是否應該和如何向歐洲文明學習?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曆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了解世界曆史,鑽研文明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們認識到海洋意識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隻有像對待大陸文明同樣的高度重視,才能有效的捍衛我國的海洋、島嶼和邊疆的權力。
圍繞向榮教授的講座,曆史系于文傑教授、劉金源教授,南海中心宋繼偉老師、博士生張子恺、、袁梨梨、葉璐等同學提出問題,向榮教授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作出耐心而精彩的回答。
向榮教授與陳曉律先生等曆史系師生合影
6月18日晚,向榮教授前往仙林校區為本科生作了一場關于“歐洲文明: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的講座。講座由曆史系于文傑教授主持。
向榮教授與主持人于文傑教授合影
歐洲文明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發展,有一個特殊的“過渡時期”,這一問題是史學界一個曆久彌新的學術難題。西方學界曾對此分别在50年代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搞過兩次大讨論。向教授在講座中對西方學界的讨論進行了詳細的學術梳理。最早提出這一問題的是馬克思。他認為,封建經濟結構解體為資本主義興起掃清了障礙,但是資本主義并不是在封建結構解體之後立刻興起的,兩者之間存在時間差,即英國史學家多布所提出的“過渡時期”。馬克思進而論斷:過渡問題的實質是生産方式的轉變,轉變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直接生産者從封建的和行會的束縛中擺脫出來,成為獨立的小商品生産者;其次,這些新被解放出來的人被剝削一切生産資料,成為不得不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勞動者。關于歐洲封建制度瓦解和資本主義興起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時期的看法得到了許多西方學者的認同,但對于“過渡”或“過渡時期”的性質和動力,學術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議。在動力問題上,以莫裡斯•多布、羅德尼•希爾頓、羅伯特•布倫納為首的正統馬克思主義學者批判了非馬克思主義的貿易決定論,提出階級鬥争作為一種内部力量在過渡時期起着決定作用。但其内部,對于哪個轉變階段更重要的觀點則并不一緻:多布和希爾頓強調直接生産者變為獨立小商品生産者的轉變,布倫納則認為獨立生産者變為雇傭勞動者的第二階段更重要。保羅•斯威奇、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等新斯密-馬克思主義學者即不同意傳統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争決定論,也反對非馬克思主義的貿易決定論,而将貿易作為導緻歐洲封建主義内部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如在斯威奇看來,作為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基礎的莊園經濟是為使用而生産的制度,其内部缺少變革的動力,11世紀地中海貿易的重新開通,使為市場而生産的新制度逐漸成長,舊的封建體制受到沖擊而逐步瓦解,最終導緻生産關系的轉變。在過渡時期的性質問題上,多布認為在歐洲農奴制瓦解之後存在一個“既非封建又還不是資本主義的中間期”,但總體看來,該中間期經濟的性質仍是封建的。斯威奇則認為過渡時期的經濟不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簡單混合,有其自身特點和内容,不能給它挂上單純的封建主義的或資本主義的标簽。
向榮教授認為,“過渡時期”之所以曾在學術界引發普遍的關注和讨論,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馬克思思想本身的前後不一緻,容易引起觀點的差異,其次當時美蘇冷戰的國際背景對學術界也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造成階級鬥争過分被強調,這些偏見在冷戰結束之後也引發了西方學術界的反思。西方學術界争論中主要存在兩點缺憾和不足:第一是對曆史唯物主義的偏移,表現在對生産力發展的重視不足,對于原動力的的一味追求而忽視綜合分析;第二,中世紀歐洲的商品生産和商品流通長期被忽視,陷入了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中世紀與近代相互對立的思維定式中。向榮教授曾留學英國,在伯明翰大學獲得曆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一直緻力于将國外世界史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介紹給國内學界。這種志願和努力也都反映在了他的學術成果和本次講座之中——十分注重學術史研究,将西方曆史研究放在中國語境中去比較和反思。
向榮教授與曆史系師生讨論問題
曆史系王濤老師、闵凡祥老師和許多研究生、本科生同學提出了資本主義的起源、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的關系、戰争對農業文明的影響等問題,向老師一一作出精彩的回答。一組講座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圓滿結束。(付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