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早晨,麗日高照。曆史系老教師一行26人,在孫江林書記的帶領下,到揚州參觀旅行。
上午10點左右,車到揚州,參觀揚州博物館。該館位于新城西區,由揚州博物館新館和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組成,被稱為“雙博館”。在新館的專題陳列廳,老師們通過各色文物,加深了對揚州曆史的了解。其中,元•霁藍釉白龍紋梅瓶(鎮館之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據講解員說,該瓶曾藏在揚州一戶普通人家,文革時期,為避免破四舊,就用墨汁将其塗黑。1976年,以18元的價格賣出,現在估價約3.6億元。在雕版印刷史陳列廳,老師們饒有興緻地觀摩了現場表演。表演者多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人,他們身着仿古服裝,技藝精湛,再現了雕版印刷的工藝流程。
中午12點,老師們來到二十四橋賓館,入住就餐。
下午3點,前往東北郊灣頭鎮茱萸灣景區參觀。講解員是一個女孩子,個子高高的,語音輕柔。她說,灣頭鎮因盛長茱萸樹,如山茱萸、吳茱萸等,曾名茱萸村,又因古運河至此轉彎,又名茱萸灣。隋炀帝三下揚州,康熙、乾隆幾次南巡都經過這裡。園内有許多景點,如荷風曲橋、梅山春深、芍藥婵娟、寒梅傲雪、茱萸古韻等。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詩句:“山中動泉脈,渡口發梅花。蕪城春草生,君作揚州客。半邏莺滿樹,新年人獨還。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灣”,描繪的就是這一帶的風光。參觀期間,講解員接了一個電話,一位老師觀其神色,就問:是男朋友吧?女孩子不好意思地否認:哪裡,不是……引起大家一陣笑聲。
第二天,老師們參觀了東關古城遺址。據介紹,該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于唐代中期,曆經五代、兩宋、明、清等朝代。2009年7月,開始複建。複建後的古城門,采用“中空”式,内部由鋼架大梁支撐,外部則由仿古磚砌成。在文化街上,老師們購買了許多紀念品。
離開古城遺址,老師們前往漆器展銷館。有關學者稱,揚州是我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至元代,成全國的漆器制作中心,并出現了點螺工藝。清代後期,名家荟萃,諸品遠銷海外,曾有“歲入三萬兩”之說。今天的揚州漆器分為雕漆嵌玉、平磨螺細、骨石鑲嵌、點螺、刻漆、彩繪鈎刀、漆砂硯等幾大類别。上世紀60年代初制作的《和平頌》、《喜鵲登梅》等大挂屏,曾陳設于北京人民大會堂内。70年代初創作的精品——《南京長江大橋》大地屏,還受到過毛主席的贊揚。
在離别宴上,當地系友熱情介紹了南大學子的生活狀況,師生共憶了在母校的難忘時光,暢想了即将到來的110年校慶,情誼綿綿,感慨萬千。“煙花三月下揚州”,曆史系老教師紛贊,來的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