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那一塊土》這本書,是我近年開設的“西方文化通論”課程講稿結集。主題集中在“西方文化”的特點是什麼、精髓何在,“西方文化”建立在什麼樣的人生哲學和宇宙觀念之上,它會怎樣觀察和處理問題,如今表現為何種形态、為什麼是這種形态?諸如此類。深層的問題更重要,如果我們隻了解一些表面現象,而不明白“西方文化”的觀念與指向,也就是價值基礎和思想方法,我們仍然弄不懂“西方文化”究竟是什麼。
對“西方文化通論”中“文化”内涵的界定
首先,我要說說“文化”是什麼。我們這裡所說的“文化”是一個大文化概念。“文化”這個詞至少有三種理解,最基礎的理解是“讀書寫字”。20世紀中葉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人們看見不少小青年 身穿“毛裝”,上衣口袋裡插着一支老式鋼筆,你就會說這個小夥子有“文化”,那個意思是:他能夠“讀書寫字”;至于文化程度呢?可能隻是初小畢業,就是現在的小學四年級畢業,他在小學讀了四年書。那個時候,有這樣的“文化”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整個社會的文化程度很低,大部分人是文盲,既不會讀書,更不會寫字,在小學讀了四年書,就可以到鄉政府做文書,或者在軍隊做文化幹事、文工團助理等,這就叫有“文化”。第二種理解是指文學、藝術、小說、戲劇,還有唱歌、跳舞等,粗略地等同于現在人們所說的“文學藝術活動”。有時人們說需要有一點“文化生活”,指的就是這個“文化”;文化部管的也是這個“文化”。近來人們經常使用一個詞,叫“文化産業”,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理解“文化”。
但是我這門課所說的“文化”,既不是“讀書寫字”,也不是“唱歌跳舞”,這兩種意義的“文化”是初等層級的,用哲學語言來說就是“形而下”;我說的“文化”屬于“形而上”,和“文明”的含義差不多。
“文化”和“文明”有什麼區别?區别還是有的,但我這裡不打算說太多。我這裡隻說:“西方文化通論”中所指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整體存在方式,它包括社會的制度設計、生活狀态、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物質創造、精神導向,等等,這就是對“文化”的第三種理解。顯然,前兩種理解包含在第三種理解中,第三種理解是一個更寬、更高層次上的理解。“西方文化通論”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介紹“西方文化”,介紹西方社會在各個曆史階段上呈現的特點、各種因素、各種制度等。我們在這個意義上讨論“西方文化”,看西方文化如何發展到現在。“文化”是一種積澱,沒有曆史過程也就沒有“文化”的厚度。
不僅講述和西方文明相關的知識,也提出分析和觀察西方文明的方法
我這門“西方文化通論”課不僅講述和西方文明相關的知識,也提出分析和觀察西方文明的方法。任何文明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短處,西方文明也不例外。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些西方人卻把自己的文明說成完美無缺,而其他文明則一無是處。在他們眼裡,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是對的,指引着正确的方向;其他文明則從一開始就錯了,隐含着天生的“劣根性”。這種說法盡管荒唐,而且越來越不能拿出來登大雅之堂,但它卻流傳廣泛,很容易讓一些人信以為真。我在講課中是要破除這種迷信的,西方文明的确有許多長處,值得他人學習,但也有不少短處,須被他人引以為戒。
縱觀書店中陳列的多數關于西方文明的著述,要麼隻介紹基本知識,要麼隻說其長處而不說其短處,這就很容易造成誤導。西方人隻喜歡講自己之長而不喜歡講自己之短,這應該是人之常情,大抵天底下的人都喜歡隻說自己好;可是作為中國學者,大可不必像西方人那樣隻說它的好。我們觀察西方文明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我們不在“那山”中,可以看得更清楚。過去五百年是西方占據世界優勢的時代,西方文明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但它的短處也充分暴露了。最近幾十年世界格局開始扭轉,原先被欺壓的其他文明正在緩慢但異常堅實地回到近代以前那種彼此不分高低的狀态,而一旦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相互平等了,這個世界也就會平安得多。所以,我們對西方文明的期待,如同對其他文明的期待一樣,希望彼此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為人類共同的福祉創造條件——如果“全球化”确實有某種積極的含義,就應該形成這種局面。
西方文明來自西方本土,而不來自西方的上天;西方文明是土生土長的西方本土文明,有許多現象是它所特有的,并非所謂的“普世價值”。《西方那一塊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西方文明有它的源,也有它的流,我這門課試圖把西方文明的源流講清楚,同時也把我自己的評判穿插其中。在短短15次講課中要想完成這些任務,無疑是一件艱難的事,不過講解西方文明,确實不能隻介紹知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