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謙平:正确認識東方主戰場的偉大作用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5-09-07 11:39:49訪問量:3

 

2015年08月11日 08: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核心提示】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中國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也是亞洲大陸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唯一陸地戰場。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争,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争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習近平同志的這一精辟論述,高度概括了中國抗戰作為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的曆史貢獻。 

首先,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以東北抗日聯軍為主體的東北局部抗戰,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序幕。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策源地,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正義戰争有力遏制了日本軍國主義奴役亞洲、太平洋地區各國人民的野心,中國戰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當之無愧。 

日本稱霸亞太地區的圖謀由來已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就借口英日同盟對德國宣戰,占領了德國在膠州灣的租借地。1915年1月,日本秘密向袁世凱政府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9年4月底的巴黎和會又決定将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一切權益讓與日本。1927年4月,田中義一上台即制定了将“滿蒙”從中國分離出去和武力幹涉中國内部事務的政策,并派兵侵入山東阻止國民革命軍的二次北伐,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将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 

1931年,日本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4個半月内占領東北三省,并建立起僞滿洲國傀儡政權。盡管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但從馬占山的江橋抗戰到東北義勇軍的奮勇抗日,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已經開始。從1932年起,中國共産黨就成為東北局部抗戰的領導力量。中共滿洲省委先後将東北三省的各路抗日武裝加以整合,于1936年2月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至全面抗戰爆發前已達3萬餘人。 

其次,七七事變的爆發是日本全面侵華戰争的開始,也标志着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别擔負着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中國各黨派和各民族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浴血抗擊日本侵略軍,使中國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 

由于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歐美主導的國際學界一直不願将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争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而是将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他們不承認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兩個策源地。衆所周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後,歐美列強不僅不援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正義戰争,還對華實施武器禁運。當時隻有德國和蘇聯向中國提供了軍事援助。德國對中國抗戰的軍援主要是基于急需獲得重要戰略原料——鎢礦;而蘇聯則是出于中國抗戰對蘇聯國家安全的考慮,因為隻有幫助中國抗擊日本,讓中國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蘇聯東部邊界才能獲得安全保障。 

實際上,中國抗日戰場從一開始就釋放出巨大能量。從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國共兩黨依靠以步槍、手榴彈、輕重機關槍、迫擊炮和少量大炮為主的輕步兵軍隊,單獨抗擊擁有飛機、航母、坦克、裝甲車、重榴彈炮的日軍機械化部隊達4年半之久。面對叫嚣要在3個月内滅亡中國的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中國軍民同仇敵忾,浴血抗敵,讓裝備精良的日本侵略軍付出了沉重代價。淞滬抗戰曆時3個月,中國動員精銳部隊70萬,讓日本軍隊不斷增兵,并付出了死傷4萬人的慘重代價。參加平型關戰役的八路軍第115師重創日軍闆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殲敵千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38年3—4月,中國軍隊采取陣地戰的守勢與運動戰的攻勢相結合戰術,誘敵深入,在台兒莊重創日軍第5、第10師團各一個旅團,殲滅日軍1萬餘人,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而曆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斃傷日軍近4萬人,極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戰略妄想。 

日本侵略軍由于戰線過長,軍力和财力已顯不足,特别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日本占領區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有力地鉗制着日軍在正面戰場的進攻,支援了正面戰場的作戰,迫使日本從1939年起将速決戰改為持久戰。這一時期,日軍發動的兩次長沙會戰都付出了慘重代價,并以失敗告終。而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百團大戰,曆時3個月,殲滅日僞軍2萬餘人,更是突顯了中國共産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反觀此時的歐洲戰場,面對德國納粹軍隊的“閃電”攻勢,英法聯軍無力抵抗,馬其諾防線形同虛設,敦刻爾克大撤退标志着歐洲大陸的淪陷,而1940年7月1日維希傀儡政權的建立更成為法國與英美的恥辱。
再次,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中國戰場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也是亞洲大陸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唯一陸地戰場。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争由此爆發。在随後的5個月内,日軍接連攻占中國香港、馬來亞、新加坡和菲律賓,進攻東印度群島,進而威脅澳大利亞,英美軍隊依然兵敗如山倒,倒是中國遠征軍在緬北孤軍作戰、力挽狂瀾,但終因英國軍隊放棄緬甸而陷于絕境。 

直到此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才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廣泛尊重。英國《泰晤士報》于1942年1月5日發表社論,盛贊“中國人民能忍受四年餘之痛苦,并以全力挫敗”日本的壯舉;美國《紐約時報》則于同一天發表社論,高度評價了“中國戰場之重要”,指出,在日本突襲珍珠港的“一個月以前,多數美國人尚很難了解中國戰局與美國具有直接之關系,現在則盡人皆知,中國之戰事,即為我們的戰事,中國對日本施用之壓力愈大,則我麥克阿瑟越有戰勝之機會”。 

從1943年10月開始,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先後在緬北和滇西發起反攻,至1945年3月,收複緬甸北部和雲南西部大量失地,殲滅日本駐緬軍近5萬人,打通了中印交通線。與此同時,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遊擊隊分别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後戰場展開攻勢,攻擊殲滅日僞軍47萬人,攻克城市70餘座,收複國土32萬平方公裡。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的中國戰場,拖住了包括中國派遣軍、關東軍、駐朝鮮軍和駐緬甸軍在内的日本陸軍約200萬兵力,迫使日軍不得不終止從中國戰場向東南亞戰場增派援軍的計劃,有力配合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 

總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東方主戰場,中國軍民殲滅日軍150餘萬人,以傷亡3500餘萬人、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6000億美元的代價,為世界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