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躍于當代蒙元史、内陸亞洲史、中外關系史、中國伊斯蘭文化史等研究領域前沿,曾代表中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多國絲綢之路考察并在部分路段擔任考察隊隊長。他就是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學系教授劉迎勝。
“學問與時代息息相關”
1979年,劉迎勝以同等學力考上bevictor伟德官网研究生,師從元史研究專家韓儒林先生,這是他從事曆史學研究的開端。
當時,學術界可謂青黃不接,劉迎勝說,當時考上大學特别是研究生的這些人,很多成長為國家學術研究的第三梯隊。1981年,剛剛畢業留校任教并繼續博士階段學習的劉迎勝被派往北京大學學習波斯語,其間轉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又陸續到德國、英國等國外學術機構訪學。
“學問與時代息息相關,是時代給了我們機會。”回憶起這些經曆,劉迎勝說,正是一個個機遇,讓他有了在多個學術科研機構學習的機會,接觸到了不同學者、不同機構的治學思想,用9年時間,完整走過了一個學者成長的道路。
自告奮勇參與絲路考察
在德國訪學期間,劉迎勝了解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組織多國絲綢之路考察,于是主動給國内相關機構寫信,自告奮勇,要求參加考察。當時身在國外的他還不知道,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設在教育部,而他這封信寄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
因種種原因錯過中國境内為期40多天的“陸上絲綢之路”考察後,劉迎勝沒有再錯過接下來的考察。他幾乎全程參加了“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遊牧/阿勒泰絲綢之路”考察,并被推舉為國際考察隊副隊長(阿曼—斯裡蘭卡路段)、隊長(斯裡蘭卡—印度路段)。“首先可能是由于我的自告奮勇,其次我國考察隊也正需要年富力強并具備外語、曆史等方面知識的學者。”劉迎勝至今仍對自己當初的自告奮勇有幾分自豪。
出發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陳高華說:“去考察有一個很重要的責任,就是參與所有的學術讨論會,都要就中國曆史上對當地的記載等進行發言。”
于是,劉迎勝背着一大堆書開始了考察,考察給了他實地探訪絲綢之路沿線重要遺址的機會,也讓他有機會接觸各國研究語言、考古、民族、文獻、法律的學者,開拓了研究視野。
在幾次考察之後,劉迎勝也逐漸進入中外關系史、内陸亞洲史、中國伊斯蘭文化史和中國西北民族研究等領域。
多一個窗口看世界
除漢語外,劉迎勝還會講英語、德語、波斯語、塔吉克語四種語言,并可以閱讀俄語、法語、日語、突厥語,還懂阿拉伯語的基本語法。學好一門外語已非易事,是怎樣的動力讓劉迎勝在史學研究之海**家門學習多種語言?“一是興趣,二是責任感。”劉迎勝說,“韓先生曾告訴我說,‘學會了一門外語,就等于家裡多開了一扇窗戶,多了一個看世界的窗口’。”
“比如,元史研究就需要把學術舞台定位在全球層面,把漢文史料和非漢文史料同等重視,将研究成果面向全球。”劉迎勝認為,元史不僅是13、14世紀中國的斷代史,也是當時的亞洲史和世界史。世界元史研究曾一度分成泾渭分明的兩派:一部分是會漢語的,研究中國境内元朝的斷代史;一部分是不會漢語的,研究世界其他蒙古汗國的曆史。這導緻研究者之間對話困難,并存在區域空白,如察哈台汗國研究。
“研究察哈台汗國,既需要懂得漢文史料,也要能夠使用伊斯蘭世界的原始史料。在元史研究中,這一度是空白。”劉迎勝說,他從碩士起就做這方面的研究,1985年研究成果初稿完成,幾經周折,2008年《察哈台汗國史研究》成功出版。這項研究工作開創了利用多語史料進行元史研究的進程,深化了研究的國際化。“時至今日,東亞學者會伊斯蘭世界的語言,其他國家學者會東亞的語言,在元史研究界已經相當普遍了。”劉迎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