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制造局當年趕造“後膛擡槍” 裝備北洋陸軍抗禦外敵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5-04-23 11:10:58訪問量:0

 

作者:[通訊員 朱莉莉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娟] 來源:[揚子晚報]

120年前的今天—1895年4月17日上午10點,清政府代表李鴻章、李經方等,與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日本馬關(今日本下關)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5日,南京市鼓樓區委統戰部召開《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座談會,會上,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陳仲丹教授講解了《馬關條約》的曆史背景、内容和影響。記者了解到,在日本笹川良一基金會贈送給bevictor伟德官网的書籍中,有不少再現當時情景的曆史繪畫,有的是首次在國内曝光。 

曾被民族英雄鄧世昌重創 “西京丸”号首次亮相

“對中國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段悲憤交加的曆史。”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教授陳仲丹告訴記者,在日本笹川良一基金會贈送給bevictor伟德官网的幾萬冊書籍中,他發現了一些曆史畫,用的是日本典型的浮世繪繪畫手法,從雙方交戰到最後清朝派出李鴻章無奈簽訂《馬關條約》,用藝術的形式再現了當時的那段曆史,發人深省。

陳仲丹告訴記者,1894年,以朝鮮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向中國請兵為契機,日本派大軍進入朝鮮,并挑起了甲午中日戰争。中日兩軍在陸上的主要戰役有成歡之戰、平壤之戰、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東之戰等,海上的主要戰役有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等。

“這些畫作就是繪制了1894年9月的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由于當時中國沒有照片,也沒有畫師繪畫這場戰争,因此可以說這批畫是唯一描繪當時這場戰争的珍貴影像。”陳仲丹告訴記者,尤其讓中國人熟悉的是電影《甲午大海戰》、《甲午風雲》等電影中耳熟能詳的被民族英雄鄧世昌指揮的艦隊魚雷擊中,但沒有爆炸的日本“西京丸”号快速巡洋艦,也在這批繪畫中被發現。

“西京丸号是在黃海海戰被重創的,這也體現了北洋水師一定的戰鬥力。”陳仲丹教授告訴記者,海戰打響後,北洋艦隊福龍号魚雷艇先後向日艦西京丸号發射3枚魚雷,重創“西京丸”号。此外,這批繪畫上還首次出現了北洋艦隊的身影,“你看上面的龍旗,就是當時清政府的旗幟。”陳教授表示。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時曾被槍擊

“甲午戰争失敗後,簽訂《馬關條約》的地點在春帆樓,春帆樓原是日本馬關(今日本下關)市紅石山下海邊一座不起眼的小樓,卻因為在1895年的三、四月間,晚清大臣李鴻章作為中國的全權代表與日本代表在這裡談判,以結束正在中國境内進行的中日甲午戰争,并最終簽訂了《馬關條約》而被載入史冊。”

“衆所周知,《馬關條約》最後是李鴻章在現場簽訂的,但其實一開始清政府派去談判的并不是他。”陳教授告訴記者,一開始李鴻章推薦了與他相交已久的津海關稅務司德國人德璀琳為出使人選,但當德璀琳到達神戶,接待他的兵庫縣知事卻向他宣布:因為他是沒有正當手續的外國人,不能與伊藤博文會面,“清廷之後又陸續派出官員前去談判,但都被拒,日本拒絕中國使節,主要借口是清政府派來的談判代表地位太低,全權不足,最後索性直接提議派恭親王奕或李鴻章去。”恭親王奕是皇親貴戚,自然不能去承擔這樣屈辱的使命,李鴻章就成了唯一的談判人選。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一行乘兩艘德國輪船從天津啟航,19日晨抵達馬關。

陳仲丹還披露了《馬關條約》簽訂前發生的一個插曲,“3月24日下午4時15分,第三輪談判結束後,李鴻章乘轎返回駐地引接寺。行至距引接寺不遠時,一個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暴徒向李鴻章開槍射擊,小山豐太郎被捕後聲稱:日軍不應放棄占領北京,他反對這時與中國簽訂和約,此人後被判處無期徒刑。”

金陵制造局與四條巷77号 留下南京的“李鴻章元素”

“作為《馬關條約》談判和簽訂的關鍵人物,李鴻章被後世争議頗多,而他與南京,也有不少結緣。”陳仲丹表示,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金陵制造局和位于四條巷77号的李鴻章祠堂。

1865年,李鴻章将馬格裡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至南京,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掃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建造廠房,辦起了金陵機器制造局。1866年8月竣工。據《續纂江甯府志》記載:其規模為“委員住房一所十二間;機器汽爐房等八十餘間,廊五十餘間”,“屋宇形式皆仿造西洋建築”。随後開始生産槍炮彈藥等軍火物資,主要供應李鴻章的淮軍使用。

“在金陵制造局,工匠們制作出大量現代化武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中國軍隊由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1883年底,中國與法國持續發生沖突,擴大成戰争。在長達一年多的戰争中,金陵制造局的先進武器,從秦淮河運出,直接送往西南前線,幫助中國軍隊在鎮南關戰役中打敗法軍。而在後來的甲午海戰中,也有不少武器是出自金陵制造局。資料記載,金陵機器制造局生産的“後膛擡槍”作為一種步兵支援火力,被北洋陸軍大批裝備,在戰争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而另外一個誤會則是李鴻章祠堂,有不少市民認為李鴻章祠堂是李鴻章的住所,陳仲丹表示其實不是。“李鴻章當時是兩江總督,不可能住那邊,他住在兩江總督府,也就是今天的總統府。”李鴻章祠堂主要是别人紀念他建的祠堂。

李鴻章:晚清的“裱糊匠”

早年的曆史教科書給人的印象是,李鴻章是“賣國賊”,那麼,究竟應該給李鴻章一個怎樣的曆史評價呢?陳仲丹告訴記者,“李鴻章為官并不算清廉,而且與曾國藩不同,他也頗注重生活品質和享受。但是對于李鴻章的曆史成就同樣不能被抹黑,記者獲悉,以李鴻章為領袖的洋務派是中國工業革命的先驅。1895年前的洋務改革絕大部分是努力圍繞着民生、富國的工業建設而進行的。李鴻章雖是晚清‘破屋’的‘裱糊匠’,但絕非舊秩序的維護者,而是掣肘重重的覺醒者。李鴻章不計毀譽,辦交涉、修鐵路、建工廠、組海軍,應對‘中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堪稱推動中國近代化的第一人。如今百年過後,當人們平心靜氣客觀地看那段曆史的時候,已普遍認為,并不能因中日甲午之戰的失敗,而全盤否定晚清新政改革和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

圖為:黃海海戰中的“西京丸”号;日軍攻占的威海衛炮台;四條巷李鴻章祠堂;李鴻章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