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victor伟德官网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之際,研究院邀請了諸多人文社科領域的校外名家以講座的形式與南大師生進行學術交流。3月26日下午,來自北京大學曆史系的陸揚教授做客南大,在鼓樓校區逸夫館帶來題為《陳寅恪的文史之學以及與胡适之關系——從清華國文考試談起》的專題講座。講座由文學院童嶺副教授主持,吸引了衆多校内外學者和學生參加。
陸揚教授早年于北京大學與維也納大學學習印度學與佛教學,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東亞研究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北京大學曆史系和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為隋唐五代史中古宗教史、知識史以及中西比較史學等,著作頗豐。關于對南大的感情,陸教授提到:“我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唐朝科舉,這很大程度上是早年受bevictor伟德官网文學院程千帆教授著作的啟發。”
近二十年來,陳寅恪以國學大師和學術偶像的身份受到大衆普遍關注,一位專業學者因各種機緣成為社會崇拜對象,社會便傾向于找到一種陳寅恪适于大衆文化興趣的言論,也因此容易忽視陳寅恪思想中的獨特内涵。 1932年8月陳寅恪為清華大學入學國文考試出題,以對對子為主要考題,恰恰是少數能使陳寅恪與大衆旨趣産生交集的話題之一。陸教授便以此為切入點,探尋其中所蘊含的陳寅恪的“文史之學”思想。
對子的正反合
從1932年引發争議的陳寅恪所出的清華國文試題“孫行者”和“夢遊清華園”切入,陸教授解釋了陳寅恪為什麼會在現**試中選擇“對對子”這種看似“迂腐”的方式——“陳寅恪推崇的對子包含‘一正一反一合’的原則,體現了黑格爾辯證哲學,而他認為這種辯證思想正是對學生思維最好的評測方式。” 當時,陳寅恪以“孫行者”為題的對對子國文考試題,經媒體傳播後引發了廣泛的争議,極少接受媒體采訪的陳寅恪因此接受了北平《世界日報》的訪問。在這次訪問及後來給劉文典(《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和傅斯年的信中,陳寅恪談到了他心目中理想對子的四個标準,分别是詞性、平仄聲調、語彙和思想内涵,要滿足“一正、一反、一合”的條件,方為“妙對”,而這正與黑格爾辯證法精髓的“正反合”說暗合。在上面提及的四個标準中,最後一個标準是此前的研究者從未措意的,而這恰恰是陸揚教授關注和讨論的重點。
“孫行者”與“胡适之”
而在闡釋陳寅恪為何會以“孫行者”為試題又為何以“胡适之”為理想答案時,陸教授引經據典,以蘇轼《答周循州》中“前生恐是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為起點,以當時陳寅恪的研究狀況為背景,借史料再次表明陳寅恪的觀點“對子的上下聯是一個整體,有叙事能力,同時嵌入曆史感和個人情感。‘凡上等之對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階段’”,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陳寅恪文史之學的追求。
而為什麼一定是“胡适之”而不是“祖沖之”或“王引之”?陸揚教授認為這透漏出陳寅恪的某種心曲,帶有他學術思考的特色。在為清華出國文考試題目的前後,即1931年到1932年期間,正處于陳寅恪的學術轉型期,從以東方學的域外文獻與漢典的比勘到像現代意義上文史研究的轉型,這一時期陳寅恪的學科意識越來越濃。
而當時陳寅恪與胡适之間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種微妙的互相競争又互相啟發的學術關系。陸教授從胡适給陳寅恪的一封信記出發,詳述了胡适對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須達起精舍因緣曲跋》等有關《西遊記》故事來源方面的影響,并推測陳寅恪對《西遊記》玄奘弟子的研究正是促使他将“孫行者”同“胡适之”聯系起來的最直接的因緣。除此之外,陳寅恪對禅宗等中國早期佛法概念的研究同樣是對胡适同時期所做學術的一種響應,陸教授通過考證、解讀陳寅恪給胡适的一封信和胡适的日記,淋漓盡緻地勾稽了出來。
如此看來,陳寅恪在設計清華國文試題之時,他與胡适在學術興趣上有很多交集,同時胡适的研究對陳寅恪的不少學術篇章發揮了催生作用。也正因為有這層特殊的意義,“胡适之”才能與“孫行者”組合成一個更豐富具體的曆史語境。
因此在陸教授看來,這樣看起來很有趣的試題其實包含更多意蘊,而“胡适之”是陳寅恪心中“孫行者”這道試題的理想之對,這并不是對胡适的貶低,反而體現了陳寅恪作為一代大家的包容心态。
陳寅恪的文史之學
最後,陸揚教授引申到對陳寅恪的文史之學的考察,認為以對對子為國文試題看似陳氏在偶然情況下的一時之舉,但透露出來的他對文詞表現力的重視。陳寅恪重視音韻訓诂,提倡“讀書須先識字”的小學工夫,早為學界耳熟能詳。陳氏對聲韻用典等語言形式的重視和敏感,則體現出他對中國古典文字呈現的曆史意識和曆史想象有深切認識。當年國文試題的另一題目“夢遊清華園記”,陳寅恪意在考察學生自由的思想和想象力。而“想象力,叙事描寫能力,思想自由”,在陸教授的講述中,這三點不僅是陳寅恪文史之學的精髓,也是當代學者格物緻知,做學問最高境界。
在提問環節,不僅有我校的師生就陸教授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還有來自外校的交流學者參與讨論,思維的碰撞激發源源不斷的學術泉流。西方“正反合”的對立矛盾觀點與中國傳統陰陽互補思維交織,民族本位思想與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融合,陳寅恪極具包容性的文史之學直至今日仍然值得不斷探求。
在近兩小時的講座中,陸教授結合時代背景與自己的學術研究,于清華國文考試試題之中挖掘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文史之學。童老師總結說,本次講座題目中的“文史之學”與章太炎、黃季剛、程千帆、周勳初、卞孝萱等諸位先生一脈而來的、東南學術中的“文史校雠”之風非常契合。童老師還引用《西遊記》中孫悟空把黃眉怪三大法寶之一的金铙打成“碎金”,後被彌勒佛複原的故事,借此稱道陸教授化“碎金”為金铙的手法,也正如他自己分析陳寅恪先生所具有的想象力、叙述力以及獨立思想三大法寶一樣。(新聞中心學生記者 周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