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中國遊人有機會到英國去,隻要行程從容,總要抽時間去兩個聞名世界的大學城:牛津和劍橋,親身體會一下當地的古色與書香。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對國人來說早已是久聞大名,聽來如雷貫耳。牛津大學的鮑德林圖書館有600萬冊藏書,據說囊括了古今所有英文圖書,錢鐘書先生當年在館内飽讀詩書,自稱把西學的大經大典都一一讀過,并戲稱“鮑德林”為“飽囊林”。至于劍橋大學也聲譽頗高,我們國内有些大學為提高自家的地位,就有以“東方劍橋”自诩的。此外英國有深谙産業開發的精明人在劍橋城外租一間房,然後向世界各地寄信,其中以向中國人發信尤多,稱其正在編的《劍橋名人錄》直譯《劍橋人名錄》 準備将收信人收錄,如寄來簡曆加上若幹美元或英鎊就能奉上精裝的名錄,讓你與世界名人比肩。
循慣例,我去英國也去了牛津和劍橋。按輩分排,牛津大學是長兄,劍橋大學是當年一些不滿牛津教學制度的師生出走後建立的,屈為小弟。但經過七八百年的苦心經營, 這對兄弟後來都有了大名,并且建設的規格、模式也都差不多。首先都以大學為中心建城;其次都建有一個個獨立辦學的學校;再次曆史都悠久,普通的講堂、宿舍動辄就有四五百年曆史,以古舊為時尚。這對兄弟大學其他相像的地方也很多,如都建有一所以收藏文物為主的大型博物館,甚至都有一座名為“歎息橋”的古橋。
我先去的是劍橋。這座大學城的曆史感很濃,景色依然是舊貌。無論是國王學院還是女王學院都跨越劍河獨成體系,某座咿呀開閉的木門有五百年曆史,某尊白石琢成的塑像是何位文豪。就連站在門前的向導老人也是古貌童心,讓人難忘。再從總體格局來看,各學院連成一體,而為遊人服務的飯店、商店則退在城邊,如同舊戲舞台上仆從的地位。各學院在劍河的另一側保留了大片的草坪,供人遠眺養目。錦上添花的還有一條穿城而過的劍河,河上有劍橋獨特的平底小船供人租用。這種船在英語中有一專門名詞稱“punt”。
至于對牛津的印象可以借用劍橋導遊的介紹,牛津與劍橋相比是“更早但不是更好”。從學校的建築來看兩地無大差别,但從總體格局來看差别就很大了。這些年牛津不知受哪股風的驅動,竟想起了在商業上大力開發古城的馊主意。牛津城的主要大街兩邊已經破牆開店,全是一家家在英國到處可見的連鎖商店分店,有些店的規模還很大,行同超市。還有最近開發的人造旅遊景觀“牛津故事”,裡面不外乎蠟像輪車、聲光電煙。以前聽人介紹是“一到牛津你就踏進了曆史”,現在則似乎是“人到牛津看遍英國連鎖店”。可惜的是到牛津的遊客來的目的是訪古問學,不一定會有多大興趣購物,真讓人擔心牛津的開發是開了未必能發。離開牛津時我略微有些失望,感到牛津像位飽學老人好似突然悟到“讀詩書不如倚市門”的道理,開始熱衷于弄潮下海了,隻是可惜了這付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