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館:日本歐化主義的象征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5-03-04 09:04:40訪問量:1

 

鹿鳴館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在東京市中心建的一所類似沙龍的會館,專供當時西化的達官貴人在其中聚會風雅。它建成于1883年,是由英國建築師喬賽亞•康德設計的一座磚式二層洋樓。整體建築呈現新巴洛克風格。一樓是大餐廳、會議室和小型圖書館,二樓則是一個超過300平方米的舞廳,附帶酒吧和台球房。鹿鳴館的名稱出自中國《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即“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取“鹿鳴,燕(宴)群臣嘉賓也”之義而命名,意即迎賓會客的場所。
  1883年11月28日,日本外務卿井上馨主持了盛大的鹿鳴館開館典禮。井上馨在典禮緻辭中表示:“友誼無國境,為加深感情而設本場……吾輩借《詩經》之句名為鹿鳴館,意即彰顯各國人之調和交際,本館若亦同樣能成調和交際之事,乃吾輩所期所望。”當時有人記錄了開館活動的盛況:“正門懸挂國旗,弓形綠門點綴菊花。以本館為中心望去,路分左右,彩燈無數……紅白相映,交錯于樹影之間。本館正面以瓦斯燈編成‘鹿鳴館’三個大字,照耀周圍粲然如白晝,真可謂不夜之仙境。晚八點半始,嘉賓雲集,須臾園中車馬數百,主客應接禮畢……奏樂聲起,衆賓客相攜進入樓上巨室,内外缙紳貴婦淑女交相起舞……館外煙花燃放如舞者舞于柳形花叢之空中……樓下黃白人種相間,以台球為戲……十點整衆賓客下樓至自助餐廳,享酒馔之飨……衆賓客盡歡而散已是午夜。”
  此後,鹿鳴館就成為日本上層人士進行涉外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井上馨和一些外交官為了招待來自歐美的高官,經常在鹿鳴館舉行有首相、大臣以及其夫人、小姐參加的晚會、舞會。在富麗堂皇的鹿鳴館内,全身西式打扮裝束、受過西方社交禮儀培養的名門閨秀,伴着悠揚的舞曲與洋人翩翩起舞,舞姿優雅,華服翻飛,一派高貴典雅、和睦融融的景象。這裡時常能見到帽插羽毛、拖着長裙的歐美貴婦人出入。館内鼓樂喧天,徹夜狂歡。
  在鹿鳴館時代,上流社會的顯貴淑女充當了與外國人社交的主角。此時她們主修的技藝,“第一跳舞,第二唱歌,第三樂器演奏,第四使用流行語言風趣地對話,第五讀書,特别要讀流行小說”。為了讓她們更快地了解西方禮儀,井上馨還編了一本叫《内外交際宴禮法》的書,供她們照樣模仿。從1885年7月起,鹿鳴館每周六都會舉辦跳舞練習會,上流社會的貴婦和小姐聚在一起,接受講習,舞會漸漸流行開來。上流家庭的婦女不論老少都沉迷于舞會。有人這樣評論鹿鳴館的舞會,“黃色皮膚的臉面,佩戴着羽毛裝飾,束細腰,手拿西式小飾物的日本女性,合着西洋音樂,踏着斯拉夫舞步。這是日本人為了看上去像西洋人而做出的滑稽而悲哀的努力。”
  一時間,日本上層社會吃西餐、穿西服、留分頭、跳交誼舞、蓋洋樓等歐化習俗風靡一時。政府還規定,今後禮服一律采用西服。對西服,社會輿論形容為:“奇哉妙哉,世上洋服。頭戴普魯士帽,腳登法蘭西鞋;衣袖英國海軍式,褲衩美國陸軍式;婦女襯衫貼身穿,大漢鬥篷過小腿。”更有甚者,與白人通婚改良人種也成了當時的一項倡議,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的地位和國民的素質。
  在明治政府“文明開化”方針指引下,鹿鳴館成了日本歐化主義的象征,但對傳統的日本人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接受的。日本教育家岩本善治在《女學雜志》上指責這種模仿“制造了荒淫的空氣”;《國民之友》雜志則批評鹿鳴館外交為媚外外交;日本陸軍中将鳥尾小彌太嘲笑歐化之風“使日本國的婦女都成了洋人的妾”。參議勝海舟更是倍感憂國,列舉出20條時弊,向首相伊藤博文進言:“近來,高官們無所事事,用于宴會、夜會等流于太平無事奢華之風,舞踏會盛行,成為淫風的媒介,國民對此議論紛紛。上述之事萬萬不可,當下應對此加以控制,使其适合時宜方可。”
  著名報人陸羯南在他辦的《日本》雜志上評論道:“一國文明之進步,必基于國民本來之元氣和性格,絕不是僅憑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虛飾就可以辦得到的。然而,我國開國以來隻是眩暈于滔滔而來的泰西文明之外觀,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結果,便産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風潮。此風潮破壞了作為國民獨立之根基的國民性格,虛飾了一國之文明。”“近代的日本失去自己的特色,丢棄自己固有之事物,已經極端到要舉國歸化于泰西的地步。日本這一島嶼也将成為地圖上的一個空名而已。”
  其實,井上馨建造鹿鳴館并非隻是要創造一個跳舞的交際場所,而是另有更深的用意,那就是修改不平等條約,也就是日本人所說的“條約改正”。井上馨認為要想達到條約改正的目的,就必須積極攝取歐美文化:“在歐美之力迫近東方之際,作為應對策略,就是要使日本及日本國民成為歐洲之一員、歐洲之國民。也就是說,要在東方建一歐洲式的新帝國。”在他看來,“直接輸入西洋文明是日本現代化的特效藥,在鹿鳴館的殿堂裡舉行西洋式的社交宴會和舞會,就能夠和西洋人一樣享受同等水準的文化生活。将日本人的生活西洋化,日本就可以從不平等的桎梏中解脫。”
  但是,修改不平等條約并不會因為推行歐化政策就能實現。1887年,在改約交涉長時間沒有進展後井上被迫辭職。井上馨下台後,歐化風潮漸漸式微,鹿鳴館成為無用之物,1890年被改為“華族會館”,後幾經轉賣,1927年被賣給大和保險公司。1940年3月,大和保險公司表示,在戰争年代不應出現象征奢侈的東西,遂将大樓拆除。從此曾是日本“文明開化”殿堂的鹿鳴館建築銷聲匿迹。直到2014年,“日本電視台”(NTV)為慶祝其建台50周年,把過去曾拍攝的電影《鹿鳴館》翻拍成電視劇播放,才使日本人對已有些淡忘的“鹿鳴館”予以重新關注。 (轉引自《光明日報》)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