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訪中翻看曆史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4-12-05 08:44:24訪問量:0

不久前,江蘇的省曆史教研員劉克明老師送我一本他寫的書,書名為《曆史尋蹤》。書的内容是他踏訪國内曆史古迹的所知所感。書印得很精美,圖文并茂,書中的幾百張照片都是他親手拍攝,不少還來之不易。他告訴我,有些要尋訪的古迹不容易到達,被高牆圈圍,想要走近還須費一番周折。他是有心人,也有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利用工作之便,或乘隙餘暇,親訪古迹,認真研究,不斷地踏上曆史發現之旅。在他的心目中,“古關隘、古建築、古墓葬、古都城、古遺址等,已經慢慢占滿了我的鏡頭,漸漸融入了我的生命,成為我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各有所好,他的這一愛好與工作的旨趣結合,又最終積字成文,綴文為書,施惠于讀者,确實是一佳癖、雅好。

劉老師自述,這本書“不是一本遊記,也不是一本導遊書,而是筆者對曆史遺迹的介紹和感悟”。這是一個史學工作者對曆史景點、考古遺迹的切近解讀,與走馬觀花的旅遊随筆相比,更具專業眼光。他先是飽讀史書,對往事有更多了解後,再走進斑駁久遠的曆史現場,體會與尋常遊人自然不同,更多帶有對曆史的敬畏感。正是有着這種心态,他走進大西北的蒼茫大漠,“我懷着朝聖的心情走上這條絲綢之路。随着車輛的前行,一步步地走近漢朝發生在河西走廊的風雲變幻的曆史。遙遠而熟悉的曆史殘片不斷地在眼前閃過,張骞鑿空西域、不辱使命,霍去病深入漠北、封狼居胥,蘇武持節牧羊、堅守節操……在曆史的碎片中,我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河西的門戶烏鞘嶺。慢慢地一些殘破的長城、烽火台開始在車窗外閃過,曆史就這樣忽遠又忽近,使我們似乎能夠觸摸到。”

以朝聖的心境踏訪古迹,觸目所見就會有不一般的感受,而且對同一景點每次的感受還會有所不同。位于長城西部的嘉峪關,作者去了兩次。“記得第一次看到它時,就被它的雄偉所震撼。我一口氣登上城樓,貪婪地走遍關城的每一個角落。嘉峪關城設計的精巧、實用,使我不能不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同時也深感古代将士萬裡遠戍的不易與艱辛。第二次到嘉峪關是六年以後,到達嘉峪關時已近黃昏。此番前來,我更多的是尋找一種感覺,一種追思……”顯然,他第二次要尋找的目的已有所升華,是古物背後所體現的寓意和意義,更注重考察者精神上的感受。“在西北呼嘯的狂風中,嘉峪關傲然挺立。我站在夕陽下的嘉峪關城牆上,看樓宇依次排列,顯得如此寂寥又輝煌,那種感覺仿佛是我一直想要尋找的,使我遲遲不願離去……”而“寂寥又輝煌”豈隻是對樓宇的描繪,實際也是對衆多守關将士的精神寫照。善于探訪的尋蹤人,總能在不為人注意的古物中有所發現。“在黃昏中,我依稀看到關城旁的關帝廟和戲台。今天,關帝廟和戲台下,隻有我們幾位遊客。遙想六百多年間,為了邊疆的安甯,多少将士駐守這裡。關帝廟為他們帶來信仰與勇氣,戲台則給他們枯燥的軍旅生涯帶來一些樂趣。”

作者落筆成文,并非流水帳般介紹古迹,而常将自己置身其間,抒發他對景物的深沉感受,并以優美的文字記錄下來,美感與美文交融。比如他在談到尋訪帝王陵時寫道:“我一直認為秋冬時節是探尋帝陵的最佳季節。這種草木蕭蕭的季節最能滋生出别樣的情感。唐代詩人筆下的,‘渭水故都秦二世,鹹原秋草漢諸陵’‘傷心近似骊山路,陵樹無根秋草中’的詩句最能引起一種共鳴。我期待在秋草漫道的季節,迎着落日的餘晖,走近蒼茫的古陵,感受那種青冢草衰的悲慨和對斯人斯事的追憶。”這是何等凄美的意境,帶着淡淡的悲咽感傷,文字的妙處需細細體會,感悟其中的别樣意蘊。

總之,這是一本集豐富知識與深邃哲思于一體的好書,加之有大量圖片增益其美,因而更顯其可讀、悅讀、耐讀的價值,故向大家推介,願讀者諸君賜以慧目。

(劉克明:《曆史尋蹤》,中國地圖出版社,2013年12月)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