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琦:“在研究的道路上,我隻走了三步”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4-10-10 08:11:25訪問量:0

 

2014年10月01日 14: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穿過綠樹成蔭的小巷子,記者如約來到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學系教授茅家琦的家中。現年87歲的茅家琦專治中國近代史,他的著作涵蓋晚清史、太平天國史、中華民國史、當代台灣史等多個領域。 

 

回望自己的學術生涯,茅家琦感歎道:“60年來,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我隻走了三步,即接受前輩老師的教導,運用中西文兩種文字資料研究曆史;開展當代台灣研究,填補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空白;弘揚人文精神,深入考慮思想文化與曆史實際的關系問題。”

  運用外文資料研究太平天國

  茅家琦于1947年進入“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bevictor伟德官网)經濟學系學習,1951年畢業留校。畢業前,茅家琦機緣巧合地參觀了著名曆史學家羅爾綱在南京舉辦的太平天國起義一百周年紀念展,萌生了研究太平天國史的想法。“當時就感覺相較于經濟學研究,太平天國史研究更為紮實,更有東西可挖掘。”茅家琦說。

  茅家琦于1956年底調到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學系工作。進入曆史學系以後,茅家琦就開始了太平天國史研究。他發現我國有關太平天國史的研究很多,但對外文資料的引用不夠,便在工作間隙開始了相關研究。

  “那時,我白天在系裡擔任主任助理,處理繁雜的行政工作,晚上回家看書,每天基本上都看到十一二點。”茅家琦告訴記者,就這麼一邊看,一邊查字典,一邊翻譯,一邊記錄,他抄了滿滿6抽屜的卡片,最終出版了《太平天國興亡史》、《太平天國對外關系史》、《太平天國與列強》、《郭著〈太平天國史事日志〉校補》等多部太平天國史論著。

  開展當代台灣研究

  在20世紀80年代,1949年以後的台灣曆史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空白。1980年,茅家琦應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的邀請去美國訪問了兩個多月。在這段時間裡,茅家琦看了很多書,了解到1949年以後台灣社會的變化和發展。“然而,在大陸人民的印象中,1949年以後的台灣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都覺得台灣經濟的恢複與起飛是靠美國的援助。這讓我覺得有責任将台灣1949年以後的真實情況告知大陸人民。”他說。

  回國後,茅家琦就跟其他老師商讨一起研究台灣曆史,但他們都覺得這個問題太敏感,不敢涉足。“那時我已經在招收碩士研究生了,于是就和學生一起合作。”茅家琦說。

  1988年,由茅家琦主編的《台灣三十年(1949—1979)》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海内外學界的強烈反響,被譽為新中國成立後大陸首部具有開拓精神的當代台灣史專著。出版社開始印了5000冊,後來又再版了5萬冊,銷量非常好。“因為這本書還帶有學術研究的成分,有些高校把它列為博士參考書。”茅家琦說。

  随後,茅家琦又陸續出版了《80年代的台灣》、《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以及若幹篇論文。在這些著作和論文中,茅家琦提出,“台灣已經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而是一種在政治上實行極權主義的資本主義社會”,“台灣經濟恢複和‘起飛’的原因并非是因為‘美援’,而是由于台灣當局制定并實行了符合實際的經濟政策”。

  以人文精神和理性為指導研究曆史

  20世紀90年代,時任bevictor伟德官网名譽校長的匡亞明邀請茅家琦擔任“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副主編,茅家琦認真閱讀了很多書稿,撰寫了《孫中山評傳》。他說,“在這一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思想文化與社會曆史發展實際間存在着很大的聯系。”茅家琦向記者舉了三個例子說明這一觀點:毛澤東思想引領了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的發展;鄧小平理論引領了中國改革開放曆史的發展;列甯、斯大林的思想引領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曆史的發展。

  茅家琦認為,人文精神在曆史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他将人文精神概括為兩個方面:尊重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人格尊嚴,尊重大衆的人生價值和人格尊嚴。在他看來,應以人文精神和理性為指導研究曆史。

  茅家琦還提出,曆史學家的曆史著作往往是一種假說——相對真理,不能視為絕對真理;需要經過多方面的檢驗,逐步修正錯誤,接近絕對真理。那應當如何檢驗曆史研究中的假說是否是真理呢?茅家琦認為,一要看以後陸續發現的材料,要能繼續證明已經提出的假說是正确的;二要看人們的思想理論水平提高以後,是否仍然認為過去提出的假說是切合實際的。“這兩條也就是指研究人員的實證功夫和思辨能力提高以後,仍然認為原來的假說是正确的。這一理念對我的史學研究具有很大的影響,也時刻督促着我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證功夫和思辨能力。”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