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韓國泡菜”成功申遺之後,這幾天韓國“暖炕”申遺又攪動了國人神經。最近一年來,重慶火鍋、武漢熱幹面、南京鹽水鴨紛紛和“非遺”扯上了關系,再加上這次“暖炕”申遺,不少網友大呼“奇葩”:“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有什麼好申遺的?”甚至有人問,湯婆子、暖水袋、木炭爐、手爐、腳爐也能申遺嗎?再過幾十年,會不會我們吃穿用的物品,大多都變成了各種級别的“非遺”了呢?
非遺項目漸趨“日常化”,這些項目究竟是如何遴選的,其内容價值又如何鑒定?針對這些疑問,記者昨日聯系到非遺保護專家、bevictor伟德官网文化與自然遺産研究所創始人賀雲翺教授。賀教授解釋說,我們提到的“申遺”,其實包括物質遺産與非物質遺産兩大類,物質遺産有實體存在,一目了然,争議性不大,例如已經入選世界級非遺的南京明孝陵、正在申遺的南京明城牆;而“非遺”部分是近年來關注度較高也是最惹争議的。
“公衆對于何為‘非遺’,要多補補課了!認為入選‘非遺’的都應該是天才的創造、稀世的發明,這也是對‘非遺’内涵認識得不夠。”賀教授說,“非遺”不是指具體可見的實物,而是指一套技術、理念與思想,其中蘊含着獨特的社會文化屬性,韓國“泡菜”、“暖炕”并不是我們桌上吃到的那一碟食物、睡的那一張炕,而是其背後的技藝、智慧及标準。而南京鹽水鴨,也經曆了數百年的傳承曆史,在選料、加工的若幹要求中,無形中蘊含了誠實、精巧的文化精神,這才是其被選中申請國家級非遺的原因。“不是任何一項飲食、器物都能申遺的,它必須蘊含着曆史、文化與社會屬性,能體現出各民族、地區的獨特性與文化多樣性。”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日本、韓國對申遺特别積極?賀教授解釋,“非遺”概念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由日本人提出的,在韓國也普及得比較早,并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不過,我們對于中國的申遺工作也不需妄自菲薄,中國屬于最早加入這個公約的國家之一。截至2013年,我國共有昆曲、古琴藝術、南京雲錦等30個項目入選世界級非遺,已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不過,各種“申遺亂象”也亟需矯正。作家馮骥才就曾大聲疾呼,“在不良政績觀的驅使下,一些地方政府隻重申遺,不重保護,在文化産業化的背景之下,不少文化産品為迎合市場,變得面目全非。”賀雲翺對此也很痛心,“中國90%的非遺根本沒有專家去研究。而在韓國和日本,政府、商業組織、社會賢達、普通民衆都對本國的非遺保護熱情十足,不少社會組織都會捐贈大量資金進行非遺保護。”因此,賀雲翺呼籲,與其“韓國一申遺,我們就跳腳”,不如多付諸行動,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與合力,真正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