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在美國杜克大學當訪問學者時,看到這所學校對本校的介紹稱這是一所注重本科生教學的大學。豈止是杜克大學,哪一所名校不把本科生教學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就以一所學校的校友而論,在美國似乎隻有本科在某所學校上過學的才是正牌的校友。這不是說别的類型的教學不重要,隻是比較而言本科生階段對一個人的學養形成和觀念完善更重要。幸運的是,最近這幾年我們學校特别重視本科生教學,陳駿校長很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中國最好的本科生教學的目标。在這一崇高目标的指導下,學校實行“三三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有開設“新生研讨課”一項。我有幸開設了名為“晚清名臣述評”的新生研讨課,至今已上了三輪,多少有點想法,現拉雜寫出,以與同行交流。
首先,“新生研讨課”在本科生教學體系中有着獨特的課程定位。不同類型的課程在教學中有不同的功用,相互之間是不能取代的,就像貓捉老鼠狗抓耗子一樣,既不能錯位也不能缺位。為使學生有專業技能,需要開設足夠的專業理論和實務課程。而我們學校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更注重的是要使學生具備以後在工作中有較好的創造和創新能力,所以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就特别重要。“新生研讨課”的重點是研讨,上課的人數不多,便于研讨以及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上課的目的不是要傳授具體的知識,而是要在課堂上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并傳授給學生進行學術活動的方法,如如何确定研究的選題,設計考察問題的思路,搜尋有用的材料,梳理書證并進行合理編排,最終完成獨立的研究工作。我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流程來設置教學環節。課程最終的考核是完成課程論文,引導學生查閱原始材料,從小的題目入手,自己獨立分析,即使顯得幼稚粗糙也無妨。總之,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新生研讨課”教學的主要目的。
其次,“新生研讨課”是将新生帶入學術殿堂的引導者。我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兩個相互連貫又互為依存的階段。中學為大學輸送人才,大學在中學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進一步培養。但現在教育的實際告訴我們,因為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中學在現階段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羁絆。盡管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但現實狀況仍不盡如人意。中學生普遍還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高中三年上百次考試使學生的學習習慣大多較為被動。新生進大學之門就應是他們改變學習習慣的開始。這一重要的職責“新生研讨課”承擔了一部分。新生學習的主動性雖然不強,但他們比較聽話,出勤率高,可塑性強,如果教師引導得法,對他們以後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有重要意義。因為有這樣的要求,所以這種課程也不是人人都能開設。比如,有些教師教授專業課程很合适,但在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興趣方面不太适宜,就不适合教授這種導引性課程。
再次,“新生研讨課”要采取與教授對象知識結構相對應的教學形式。新生剛入大學,知識結構還處于基礎教育體系的範圍,學識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欠缺,對學理性強的表述還難以理解。這就要求擔任課程者要了解實際情況,采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我在“晚清名臣述評”課程的講授中根據曆史課的特點,不時講述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展現形象的曆史圖片,并将自己買的30卷的《曾國藩全集》借給學生助教,讓他給選課學生傳看,要求學生将書中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史料摘錄出來,作為研讨的素材。我還将自己寫的一些相關的文章給學生看,講解其範式和風格,供學生模仿。學生普遍反映,這些教學方法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了他們的學習能力。當然方法有很多,如參觀訪問,搜集口碑史料等。我還一直想在這門課上嘗試鼓勵學生寫史論、史事類的普及文章,向外投稿,争取在正式報刊上發表。如果能刊發對新生将會是極大的鼓舞,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研究曆程會有很大影響。
最後,“新生研讨課”的難點在造就一個良好的研讨氛圍。與西方學生相比,中國學生的性格比較内向,加之新生對大學生活不熟悉,因而在課堂上習慣于聽老師講,大多發言不踴躍,這就要多想辦法引導、鼓勵。如何采取有效的引導方法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不斷地實踐和嘗試。在課堂上也有一種現象,有個别學生特别健談,所談的實際内容不多,有時還離題較遠,甚至話題偏激,這需要教師控制現場,巧妙點撥,不使研讨偏離主題。
“新生研讨課”的實施是在吸收國外成功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但它的實踐還有一個與中國的教學實際接地氣的過程。這一工作已進行了四年,時間相當于一個本科生的學習時段。希望在下一個四年到來時,有更多成功的經驗和更豐富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