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往事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3-03-15 06:52:26訪問量:0

 

琉球曾經是中日之間一個不大的島國,今天它已歸屬日本,成為日本的沖繩縣。它與中國隔海相望,在曆史上與中國的民間習俗極為相似,并與中國确立過藩屬關系,長期向中國朝貢。

在留存至今的古琉球“萬國津梁鐘”上,刻着這樣幾行漢字:“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鐘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産至寶充滿十方刹。”“萬國津梁”指的是琉球有優越的地緣優勢,位于幾個國家之間,長時期一直保持着與中國、日本、朝鮮的貿易往來。那麼在古鐘的這幾行文字背後,琉球又有哪些可以述說的往事。

萬國津梁

琉球王國建立在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琉球群島上。琉球群島由北、中、南三大島嶼群共100多個島嶼組成。由于國土狹小,琉球無法以農業立國,就憑借它獨有的地理位置,發展海外貿易,在“轉口貿易”中求富。琉球海外貿易的大宗貨物是向中國出售日本的白銀、漆器、刀劍、屏風和折扇,将中國出産的藥材、瓷器、絲綢、銅錢轉售到日本和朝鮮,還将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半島出産的棉布、犀角、蘇木、香料、象牙、乳香、龍涎香銷售到中國、日本和朝鮮。1511年葡萄牙人遠征馬六甲之後,每年都有兩三條琉球船來到馬六甲,帶回大量印度班加羅爾(今日是印度的矽谷)生産的棉布服裝,可見當時的海外貿易之盛。

琉球古稱“流求”,據說是隋炀帝時起的名。記載琉球國史的著作《中山世譜》中說:“隋大業三年丁卯,炀帝令朱寬、何蠻抵本國,遙觀地界于波濤間,蟠旋蜿蜒,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曰流虬,嗣後改名流求。”“虬”的意思是龍,用來形容球群島的輪廓像龍一樣漂浮在海上。後來為避諱帝王的象征龍,改成“流求”。直到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給它起了新的名字,這就是“琉球”。

琉球國什麼時候有人居住,正史難考,但在琉球國史中記載了開國的神話傳說:很早的時候,有一個叫天城的地方,住着一個叫阿摩美久的神。天帝有一天告訴阿摩美久,說在天城下面有一片神奇的地方,你可以去居住。于是阿摩美久帶着山石草木來到下面的海洋中造島。島造好後沒有人居住,阿摩美久就請求天帝給他人種。天帝派男女二人來到島上,生了很多孩子,其中大兒子成了國王,二兒子成了諸侯,三兒子成了百姓。

這個故事隐含着琉球群島的居民最早有可能是從外面來的。學術界有種種觀點,認為琉球人的祖先來自中國沿海地區,或是來自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島鍊。不過表明琉球先民來自中國的重要證據是一個叫“閩人三十六姓”的族群。朱元璋統治時下令派人去琉球,“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派去的人大多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他們到琉球後,受到上至王府、下至百姓的尊重,成為享有特殊待遇的族群,大多被委以重任,甚至官拜相國。他們居住的區域叫“唐營”,後來改稱“久米”,就是永久享有俸祿的意思。“閩人三十六姓”居住的久米村在王都首裡城,與琉球王族和貴族七大姓比鄰而居。這些閩人後代家庭生活優裕,家家都有精心建造的花園庭院,種植奇花異草,還有“假山池苑,率有丘壑,供人遊覽”。

琉球原有三個國家。1429年,有個叫尚巴志的人統一了琉球群島,開始了第一尚氏王朝。尚氏的姓是明朝皇帝賜的。尚巴志統一琉球後,“遣使請冊封于大明。宣宗皇帝悅其至誠”,派人去琉球“賜王尚姓”。1472年明朝冊封尚圓為王,開始了第二尚氏王朝。這時的琉球王國,“百僚分職,群臣授官,簪以金銀,冠以黃赤,而定貴賤上下之分”,以服飾來表示身份高低。琉球人的民間習俗與中國相似,結婚迎娶也是鼓樂彩轎,大辦酒宴。端午賽龍舟,九月重陽登高飲酒,都與中國相同。琉球人民也喜歡在房頂安石獅子,在交通要道放“石敢當”碑。

封貢之路

從明朝初年起,琉球就與中國建立了朝貢、冊封的關系,一直延續到清代後期琉球亡國。二年一貢,友好關系延續了近500年。在今天江蘇淮安市的王營還有一個琉球貢使鄭文英的墓。他在乾隆年間來中國,因病故而葬在當地。琉球貢使來中國朝貢一般在福州登岸,水陸兼程到達京師,路上大約需要72天。使團并非全員進京,隻是正副使及其從者、通事約20人進京,其餘人留在福州,允許他們就地貿易。禮部把來京的貢使安置在會同館,通常在會同館要宴請兩次,接風送别。接着是呈遞進貢表文和貢品,貢使在與皇帝見面前要學習禮儀,去鴻胪寺演禮。若是逢到重要節日,舉行君臣朝賀典禮,來京的使節也會一同參加。“凡貢使至京,恭谒萬壽聖節、元旦、冬至朝賀,及皇帝升殿之日,主客司官暨館卿大使等,率貢使至午門前朝房祇候,引入貞度門,皇帝禦太和殿,百官行禮畢,序班引貢使,挺贊行三跪九叩禮。”從琉球來的貢使一般都會選在這些重要節日前來,以便有機會參加朝賀。貢使回國前還要給他們禮物,除給國王的禮物外,貢使、從人大家有份。

中國與琉球之間除朝貢外還有冊封大禮。按照規定:“琉球國王凡王嗣位,先請朝命,欽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賜以駝紐鍍金銀印,乃稱王。未封以前稱世子,權國事。”也就是說,琉球國王去世後,準備繼位的王子要經過中國皇帝批準、冊封後才合法。1680年,琉球貢使請求康熙皇帝派人去給琉球新國王尚貞冊封,得到康熙同意。冊封要選冊封使,禮部選中翰林院檢讨汪楫為正使。以前要造專門的冊封船,這次康熙正準備攻打台灣,就讓冊封使乘戰船去琉球。1683年6月,船隊出發,路上順風順水,十幾天就到了琉球。上岸時“鼓樂導引,傾國聚觀”,其人數“不啻數萬,歡聲若雷”。國王親自來迎接,“王出城三裡,至守禮坊下,具朝服行九叩禮。”冊封使要做的事主要有兩件,祭奠老國王,冊封新國王。在大典上宣讀诏書冊封,然後賞賜莽緞、绫綢。辦完正事後,冊封使就在琉球各處遊覽,題字吟詩,與當地文人相互唱和。
按照慣例,冊封使回國後要把出使的經過寫成報告,交給皇帝看,然後交史館保存。汪楫回國後寫了一本叫《使琉球雜錄》的書,把他在當地的見聞記錄下來。這本書有五篇:“使事”、“疆域”、“俗尚”、“物産”、“神異”。“神異”篇記載了在海上祭神的一些情況,其中有一段這樣寫道:

二十五日,見山,應先黃尾後赤嶼,無何,遂至赤嶼,未見黃尾嶼也。薄暮,過郊,或作溝,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鬥米粥,焚紙船,鳴钲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禦敵狀,久之始息。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

這段記載是說,當汪楫的船隊過了“郊”或“溝”之後,風浪大作,船隊就向海裡投下活豬、活羊,再潑下米粥,焚燒紙船,敲鑼打鼓,随行官兵拿出兵器,如臨大敵做好戰鬥準備。這裡提到的“郊”或“溝”,也稱為“黑溝”、“黑水溝”,就是今天說的琉球海溝。汪楫記述的祭祀儀式就是在琉球海溝舉行的。琉球海溝将琉球群島和中國大陸架截然分開,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以及台灣島坐落在水深不到200米的中國大陸架上。琉球海溝是海難多發地,也是“中外之界”。由此可見,至少在清初,中國已将琉球海溝作為中國和外國(琉球)的分界線。汪楫的記載是釣魚島屬于中國的有力證據。

末代挽歌

正在中琉兩國使節絡繹不絕、友好往來之時,一個琉球的鄰國打破了這一甯靜局面,這就是日本。早在1609年3月,日本幕府将軍德川家康下令,由九州薩摩藩的藩主島津家久出兵入侵琉球。島津率兵三千,打到了琉球王國的都城首裡,企圖一舉吞并琉球。後在明王朝的壓力下,以及日本内部的紛争,島津的陰謀未能得逞。

1871年12月,有兩艘琉球船在海上遇到飓風,漂到台灣東海岸,一艘船遇救,另一艘船觸礁沉沒,船員上岸後與當地高山族居民發生沖突,結果有54個琉球人被殺。這一事件本與日本毫無關系,但卻被日本利用生出事端。過了一年,日本派人去北京,抗議他們國家屬下的琉球居民被殺,這是為了他們日後吞并琉球留下口實。1875年,清王朝的同治皇帝逝世,光緒皇帝繼位,琉球按慣例向中國派出慶賀使。這件事被日本知悉後,更欲占有琉球。這一年,日本官方正式向琉球國王發文,要求琉球停止向中國派出貢使,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停止冊封儀式。這就是日本對琉球的“阻貢事件”。琉球國王表示決不能從,派人去日本抗議:“琉球藩久荷中國恩誼,今不能無故背棄。天朝若與中國交涉,如得中國承認,則當奉命。”這是說我們不願與中國斷絕朝貢關系,但若是你們與中國商談,要是中國同意,我們則奉命。日本動用了武力,把琉球國王尚泰押往東京。在監獄中尚泰秘密派遣他的妹夫紫巾官向德宏等三人乘小船去中國。這條小船曆經磨難到達福建,清政府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派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去日本交涉,談判了好幾個月。何如璋态度強硬,向日本外務省發出照會,說明琉球自古就是一個獨立國家,與中國有着數百年的宗藩關系。“今忽聞貴國禁止琉球進貢我國,我政府聞之,以為日本堂堂大國,諒不可背邦交,欺弱國,為此不信不義無情無理之事。”“琉球雖小,其服事我朝之心,上下如一,亦斷斷難以屈從。”

就在雙方交涉之際,日本加快了侵占琉球的步伐。1879年4月,日本宣布将琉球王國改稱沖繩縣。這年7月,向德宏等三人在得到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後,剃發改裝,來到天津向李鴻章上書**,請求中國“盡逐日兵出境”。向德宏在**書中寫道:“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屬鬼!”盡管限于當時的國力,清政府無法出兵援助,但一直沒有放棄外交努力。這時,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來中國旅遊,李鴻章就請格蘭特出面調停。結過格蘭特的調停,日本提出了解決琉球問題的方案,同意将琉球南部的宮古島、八重山島交給中國管轄。中國之所以提出琉球交涉,是為了保住琉球不亡國,并不是要貪圖它國的土地。李鴻章想到可以在這兩個島上重立琉球國,就讓何如璋去尋找琉球國王的後代,預備将來立國。找到這些人,何如璋與他們交談後,大失所望。這些人說,南部土地貧瘠,物産匮乏,即使歸還了也難以生存。李鴻章改變了看法,拒絕與日本簽訂分島條約。琉球問題就此擱置下來。

權歸何處

日本在琉球實行的是殘酷的殖民統治,把琉球人當賤民看待。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到琉球。美軍發起了沖繩島戰役,美日軍隊在這塊土地上血戰。日本法西斯輸紅了眼,要求當地老百姓也參加戰鬥。由沖繩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學校的女生組成“姬百合”救護隊,負責搶救傷員。在沖繩島被美軍攻占後,這些正值花季的少女退到黑暗的洞窟,拒絕投降,全部拉響手榴彈自殺。她們不是死在美軍的炮火下,而是死于日軍的欺騙和恐吓。戰敗之時,日本政府以“擔心琉奴帶領支那(中國)人清算日本”為由,下達所謂“玉碎令”,要當地駐軍屠殺琉球人,大約有26萬琉球人被日軍殺害。這是公認的日軍在二戰中犯下的與南京大屠殺、強征慰安婦并列的三大罪孽之一。

二戰期間,還有一次琉球與中國擦肩而過的曆史。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舉行開羅會議。23日晚,蔣介石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會談。在談到剝奪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島嶼時,羅斯福對蔣介石說:“琉球系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島嶼,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手段搶奪該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上離貴國很近,曆史上與貴國有密切的關系。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群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對這一建議,蔣介石思索了半天,勉強回答:“我覺得此群島應由中美兩國共同管理為好。”11月25日,羅斯福與蔣介石再次會談,羅斯福又提到琉球群島:“我反複考慮,琉球群島在台灣的東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你們得到了台灣,如不得到琉球,台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占領,是不是與台灣和澎湖列島一并交與你們管轄?”蔣介石又是猶豫不決,半天不說話。羅斯福以為他沒聽清楚,再次明确地說:“貴國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戰争結束了,就将琉球群島交給貴國。”蔣猶豫再三才答道:“琉球的問題比較複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為好。”蔣介石的回答讓羅斯福感到意外,以後就再也沒提這個問題。

二戰後琉球群島劃歸美國管理,成為托管地。1969年,美國與日本單獨簽訂協定,将琉球私相授受給日本。這遭到了海峽兩岸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因為聯合國托管制度的目的是促進托管地最終走向自治或獨立,而美國将琉球單方面交給日本,違背了這一原則。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