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人捐贈的中國文物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2-12-14 06:24:54訪問量:0

 

1935年7月1日,發生了一件轟動文化學術界的大事,一個名叫福開森的美國人将其畢生收藏的千餘件中國文物贈送給了其最早服務的金陵大學,其中不乏國寶一級的重器。這些,成為現今bevictor伟德官网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當時《大公報》稱贊此舉“對中外人士均可做一個好榜樣”。

對中國文化興趣漸濃,能說一口極流利的南京話

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美籍加拿大人。1886年大學畢業不久,他就帶着新婚妻子來到中國,前後共計生活了57年,可以說,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中國度過的。

1887年福開森來到南京。起初夫妻倆在自己家中開課,據說地點就在今南京估衣廊一帶。1888年美國教會創辦南京彙文書院(1910年合組為金陵大學,1952年并入bevictor伟德官网),福開森被聘為首任院長。9年後他因參與創建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而離開南京,但此後一直與該校保持密切聯系。

福開森的名氣不僅在教育界。他曾經是清末民初上海《新聞報》、《新晚報》的老闆。他先後擔任兩江總督端方、劉坤一和張之洞的顧問,與洋務派重臣盛宣懷過從甚密,曾被聘請擔任北洋政府顧問。他熱衷慈善,成立了華洋義赈會,1910年中原大旱,他募得赈災金約100萬美元。為此,清廷封賜給他二品頂戴。

與此同時,在文物界,他還是著名的收藏家、文物鑒定家,對中國文物研究之深,使他成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鑒定委員會中唯一的一位洋委員。

在中國居住時間長了,福開森對中國文化興趣漸濃,他能說一口極流利的南京話,後來又學會一口流利的京腔。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福開森開始專心研究中國文化,特别熱衷鑒别與收藏中國古董字畫,成為北平琉璃廠古董商的常客,遇有所好,往往不惜重金收購。在其東城喜鵲胡同3号大宅中,曆代中國文物琳琅滿目,不啻為一小型博物館。

無償捐贈,令世人改變對他收藏中國文物看法

對于福開森收藏中國文物,世人衆說紛纭,有人稱他為“文物竊賊”。但是,後來福開森做了一件足以讓世人改變看法、也令中國人永遠懷念他的大好事。

1935年,福開森将家中數十年來的上千件收藏,無償捐贈給了金陵大學。藏品分為七類:銅器、玉器、陶器、瓷器、繪畫、墨迹、碑帖。其中有不少名貴文物,包括商周青銅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書畫等。據專業人士估計,市值達四五百萬銀元。

福開森捐贈文物一事,早在半年前就引起媒體關注。1934年12月14日《大公報》在國内新聞版刊載一篇《北平通信》,标題為“福開森博士所藏中國古物寄存古物陳列所”,副标題為“原為捐贈金陵大學之物最古者為夏商時代陶器”。報道稱,該報記者被召前往旁聽福開森與古物陳列所代表的會商。福氏首先将蓋有内政部大印的契約展示給記者,然後又展示了千餘種古物的總目錄,并對記者談及捐贈原委、契約及贈品類别。

《北京晚報》同一天也報道稱:美國人福開森博士,旅華多年,收藏古物概屬珍品,現因年事日高,明年即将七旬大慶,本着“得之于華,公之于華”的心理,将40年來需費300萬元購置的千餘件古物,贈予南京金陵大學。但是,因為該校現無适當建築用以存放,故經福開森與内政部古物陳列所主任委員錢桐商洽,将先在該所陳列。

針對這次贈與,福開森還與金陵大學以及古物陳列所簽署了一份《贈予及寄托草約》,明确相關文物贈與金大“永遠保守”,但前提條件是,學校要專門建館存儲并陳列它們,并且要對外開放,按時展覽。此外,草約中還特别注明,如果學校解散,贈與物即屬于鄰近從事同一目的之學術團體所有。顯然他是為了保證這些文物能夠公之于衆,為學術研究所用。

《大公報》對福開森的這一舉動予以高度評價,稱“在我國堪稱空前之舉”且“對中外人士均可做一個好榜樣”。其社評中說,“我國人除極少數之知名學者如梁任公(梁啟超)等曾以圖書捐贈社會外,依慣例概均将收藏悉數遺諸後人。此種方法實最壞。子弟本不必為不肖,而過豐之收藏反足以誘之使然。子弟既落敗,則多年之收藏可以淪于一旦”。此外,“因古物無定價,每有買賣,辄必容奸商漁利,且每因轉移搬弄或收藏不當,使原物受損碰污毀”。該報呼籲:“甚望國人對于有價值的古物,萬勿私有,惟有捐獻給公共機構,才能永久保存。福開森此舉,非常值得效法。”

福氏文物收藏方法缜密,保管井井有條

福開森的保管方法也值得稱道。他對于每一器物皆有4項登錄措施:一、原物均有拍照;二、可拓的均有拓片;三、有文字描述,如玉質、銅質、長、高及形态、顔色等;四、有考證,每一器物多曾經過海内知名金石學家、文字學家以及收藏家的研究,福氏再對其年代、出處等做最後判斷。此外福氏還對各器物的既往收藏者,在可能範圍内給予記載。同時,各器物均有英文說明。

當時的文物專家認為,福氏這種收藏方法,實在可以說是井井有條,相對我國老式收藏家的随意擺放和茫然無序,已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國外各大博物館院,著名的比如倫敦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所用方法也不如福開森缜密。因此曾有專家發出倡議,“我國保管古物的機關,尤應于短期内,全依福氏方法将所有古物加以詳細登錄。隻有做到這一步,才談得上永久保存。近年來古物舞弊及失落案所以層出不窮,即因為保管方法不善。因此,舞弊等就不易發覺,即使發覺也不易查清。若按福氏所用方法登錄,則可望根除舞弊失落等禍患。”

福開森捐贈的最重要的文物有:

殷墟甲骨。系福開森得自劉鹗的藏品。劉鹗是清末著名小說《老殘遊記》的作者,同時也是甲骨的收藏和研究大家。福開森捐贈的殷墟甲骨(據說有幾十片)還曾由金陵大學的商承祚教授研究,并著有《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書。

南唐王齊翰《挑耳圖》,又名《勘書圖》。此畫上钤有南唐後主李煜的“建業文房之印”,并有宋徽宗趙佶的題字。畫後還有北宋文學家和書畫家蘇東坡以及蘇子由兄弟、王晉卿等4人題跋,為當代畫卷絕品。此畫流傳有序。清末由兩江總督端方收藏,辛亥革命後轉入福開森之手。

王右軍《大觀帖》。此帖為北宋大觀年間,以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摹勒上石後的原拓本。此石刻毀于宋金戰亂,故原拓本流傳極少。後經清代金石學家翁方綱長期揣摩考證、清末狀元張謇等題跋,故為傳世碑帖中的精品。

西周小克鼎。小克鼎是福開森捐贈品中最為珍貴的一件西周青銅器。克鼎原為一套,計有大鼎1件、小鼎7件,是西周孝王時期的青銅禮器,因其規格上的差别,便分别被稱作“大克鼎”和“小克鼎”。大克鼎與其中一件小克鼎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為該館的鎮館之寶。而南大的這件小克鼎,帶有銘文70餘字,有着極高的研究價值。

周尺。1933年洛陽金村周墓中出土的一把銅尺,被福開森購得。福開森撰《得周尺記》雲:“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簡,一端有孔,可以系組,分寸刻于其側,惟第一寸有分,其餘寸無之,當五寸之處,并刻交午線。”

由于時局的影響,金陵大學一度沒有條件接收福開森的捐贈,這批文物曾有很多年一直保存在故宮博物院,直到1949年10月才被運回南京。2002年bevictor伟德官网建校百年之際,福開森捐贈的一件件塵封已久的文物,搬進了南大北園新建的bevictor伟德官网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與其他文物一起展覽。一扇封閉多年的大門,逐步向世人打開了。

福開森

福開森捐贈的西周小克鼎

 

(轉載于《南京日報》)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