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與讀書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4-09-26 06:58:28訪問量:1

2014-09-22 14:51:00 來源: 今晚報(天津) 

一個人的知識構成、價值判斷、審美習慣,多來自于閱讀。我是上世紀60年代末生人,我的青春期沒有互聯網,我是在讀書中長大的,它幫我完成了和曆史上那些優秀人生的交往,有了書,你就不孤獨,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領略全人類的精神地理和心靈風光。 

在這個電子媒介時代,我尤其推崇紙質閱讀。撫摸一本好書,目光和手指從紙頁上滑過,你内心會靜下來,這是個儀式,就像品茶,和一個美好的朋友對坐,你會浸在一個彌漫着定力和靜氣的場中。而浏覽網頁,不會有這感覺,你隻想着快速地擄取信息,一切在急迫中進行,這就不是飲茶了,是咕嘟嘟吞水。紙質閱讀是有附加值的,它會養人。 

我提醒身邊的年輕人:少接觸暢銷書和明星書,少親近濃妝豔抹的招攬和吆喝,别讓其占據你的書架和閑暇。因為“暢銷”角色決定了其快餐品質,它是為讨好你的惰性和弱點而策劃的,不可避免帶有粗糙、輕佻、僞飾、狂歡的性能,你會得到迎合卻得不到提升。 

一冊好書,在生産方式上,必有某種“手工”的品質和痕迹,作者必然沉靜、誠實、有耐性,且意味着一個較長的工期,内嵌光陰的力量。人生,若能找到一些好書并安置在身邊,那就很幸運,很富有,仿佛住在一棟優美的房子裡,周圍都是好鄰居。 

讀書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着“有用”,其價值不是速效的,而是緩釋的,是一種浸潤和滲透的營養,一個人的心性和氣質哪兒來的?就是這樣熏陶出來的。古人說,三日不讀書,則面目可憎。過去不解,後來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閱讀”即一方水土,水土的效果取決于你的書籍質量和吸收能力。 

我把優秀作家分成三類:一類可讀其代表作,一類可讀其選集,一類可讀其全集。就精神的端莊和美感而言,我推崇羅曼•羅蘭和茨威格,我稱之為“人類作家”,亦即前面說的第三類。茨威格,是對我有貼身影響的作家,其文字有一種罕見的高尚的紋理,有一種抒情的詩意和溫潤感,他對熱愛的事物有着毫不吝惜的贊美,尤其對女性,極盡體貼與呵護,很紳士,我欣賞他的心性和教養,這種感覺在别人身上很少獲得。讀他們的時機越早越好,一旦你讀了大量流行書和快餐書,即很難再領略其美感,因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 

我對年輕朋友說,趁青春,多讀幾部優秀長篇。據我的體會和觀察,一個人30歲後,很可能無緣長篇小說了,不單少了閑暇,更重要的是沒了心境,沒了與之匹配的動力和好奇心,沒了那種全神貫注、身心并赴、如饑似渴的狀态。讀長篇是大投入,需要一種生活節奏和内心節奏來配合,長篇是一種“慢”、一種“長途”,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體力和心力都充沛……而30歲後,人似乎不願再把自己交出去了,少了一種對事物的迷戀能力,疑心重,拒召喚,畏懼體積大的東西。 

請别忘記詩歌!詩是會飛的,會把你帶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語境。詩,表達着語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純粹區域,其追求與音樂很像。青春應是讀詩的旺季,這時候的你,内心清澈、蔥茏、輕盈,沒有磐重的世故、雜蕪的陳積和理性禁忌,你的精神體質與詩歌的靈魂是吻合的,美能輕易地誘惑你、俘虜你,你會心甘情願跟她走。 

詩是用來朗讀的。和“看”不同,“讀”是聲音的儀表,是心靈的容顔,是一種愛情式的表白。讀詩者,往往是最熱愛生活的那一群人,是靈魂端莊而優雅的人,是幸福感強烈而穩定的人。詩歌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向生命緻敬和獻詞的方式。這是一種古老的方式,也應成為一種年輕的方式。 

除了思想榜樣,我們還要為自己積攢一些生活榜樣,一些樸實而簡美的情趣之人,一些“生活的專業戶”,做我們的精神鄰居。豐子恺、王世襄,我非常喜愛的兩位生活大師,是那種“長大成人卻保持一顆童心”的人,是讓你對“熱愛生活”永遠投贊成票的人,我甚至開玩笑,多讀他們,可防抑郁或自殺。 

羅曼•羅蘭有言:“世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這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标準,好的作品和人生,都實踐着這一點。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