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曆史學家王栻

來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發布時間:2015-04-10 09:35:22訪問量:1

曆史學家王栻(1912.7.24—1983.2.13),是溫州平陽人。剛過去的2012年,是他百年誕辰;新到來的2013年,則是他逝世30周年。近現代溫州知識群體中,他是一位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驕傲和紀念的溫州學人。


出身名門的清華學子


1912年農曆六月十一日(陽曆7月24日),王栻生于平陽縣鳌江鎮。王栻原名載栻,字抱沖,王理孚先生的第三子。王理孚,字志澄,1876年生于平陽江南陳營裡(今屬蒼南),1896年移居鳌江,少年時師從劉紹寬,1909年當選為浙江省咨議局議員,1912年籌資開發南麂島。1915年開始編纂的《平陽縣志》,他任主管事務的主任,與劉紹寬、黃光交往親密。晚年居住在溫州城區。著作有《海髯詩》等。近年編輯出版的“溫州文獻叢書”第四輯收入《王理孚集》(張禹、陳盛獎編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1977年,王栻以66歲高齡在病中收集材料并動筆撰寫父親的生平。王栻認為:“父親是一個開明士紳,經濟上則屬于民族工商業者。”王栻所撰《我所知道的父親》,2萬多字,收入國家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97冊,附于《王海髯先生年譜》之後。鳌江,是個港口城鎮,自近代以來,交通發達,商業繁榮,學風特盛。王栻的大哥王文川,立志“實業救國”,開辦王廣源商号,經營明礬外運,又開辟鳌江至上海等航線,後來在溫州創辦清明化工廠。


王栻的弟弟王小同,畢業于北洋大學,任教于交通大學,金屬學專家,被公認為耐磨材料領域第一代學術帶頭人之一。小弟王載紘,畢業于西南聯大,曾任輕工業部設計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油脂化工和日用化學研究、設計和譯著工作。


王栻就是在這樣的大家庭中出生和成長。他1935年夏在清華大學曆史系畢業,考上該校國學研究院。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曾經回到老家鳌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2月21日,平陽臨時中學在鳌江鎮開學。學校由平陽青年抗日救亡團創辦,王栻、陳德煊、吳景榮等任教師。錄取80多人,設三個班。隻辦了兩個學期。王栻開設的是《國恥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王栻對家鄉感情很深,上世紀40年代還撰寫《鳌江公學大事記附言》,載1945年印行的《鳌江鎮中心國民學校校慶紀念特刊》(《平陽文史資料》第2輯轉載)。


1939年他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畢業後,受聘至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時校址在成都華西壩)任曆史系教授。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轉入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與夏鼐同學交情勝金石


讀初中時,王栻轉學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與夏鼐相識,兩人時常相聚辯難。王栻喜歡購書,1926年冬,軍隊來溫州,王栻回平陽時将大批書籍交夏鼐保管,夏鼐日記中記載說自己在避難時得以讀《三民主義》和一些創造社小說。初中畢業後,按照原來約定,1927年王栻與夏鼐一起赴上海投考,結果王栻直接由鳌江赴上海考入光華附中高中部,成績優秀的夏鼐也考入光華附中。在上海光華附中,王栻、夏鼐與老鄉、光華大學學生陳黃光交往親密。1928年農曆二月底,陳黃光患猩紅熱病住進傳染病院,王、夏同往探視。


陳黃光(1904.10.11—1935.1.24),号再華,也是平陽鳌江人。其妹陳秀梅,後來與王栻結婚。陳黃光大王栻8歲,曾不斷開導王栻,鼓勵他讀書,并建議他報考光華附中。陳黃光較早受到新民主思想的熏陶,學習馬克思主義,加入共産黨,在報刊發表劇作、詩歌、散文和譯作,1934年11月26日在廣州被捕,1935年1月24日被殺害。王栻和項經川、王書聖一起編輯陳黃光遺著《再華文拾》,以雲社名義在1935年12月印行。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陳黃光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附錄中收入王栻紀念陳黃光的文章3篇。


在上海,王栻還是喜歡買書,是胡适的崇拜者,胡适的書一出版,他幾乎都買,也買《新月》雜志。1931年9月,王栻進入清華大學曆史系讀書。又與通過考試轉學進入清華大學曆史系二年級的夏鼐在一起,課外經常共同探讨唯物唯心或史學問題等,偶爾也一同進城或騎驢遊西山。那年12月26日一起去市場購買日用品,中飯時王栻高興了要弄點酒喝,又去北平圖書館拜訪溫州老鄉劉節先生,參觀善本書庫和四庫全書書庫。1932年6月11日下午兩人同行離校返鄉,13日至上海,16日從十六鋪上船,18日到家。8月30日,又一同離家返校。1933年8月27日,夏鼐日記記王栻“此君敏而好學,在同鄉中首屈一指”。王栻讀曆史,也喜愛哲學,特别崇拜羅素。在校園中,經常在一起的溫州老鄉還有王祥第、徐賢修等人,後來又有吳景榮等。(1941年,夏鼐在四川彭山參加考古時,王栻與徐賢修曾去看望,舊友相聚,甚歡。)從2011年出版的《考古學家夏鼐影像輯》中,可以看到王栻與夏鼐、徐賢修、吳景榮等同學合影的多張照片,有1934年夏清華大學溫州籍學生的合影,又有與燕京大學溫州籍同鄉的合影。


吳景榮(1915.2.16—1994.8.2),平陽人,省立第十中學畢業後,1932年9月至1936年7月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學習,1936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40年至1943年相繼在陝西省城固西北師範學院、重慶四川教育學院、四川白沙女子師範學院任教。1947年7月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學習。1949年開始先後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外交學院任教。為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譯有《輕艇殲倭記》(懷特著),合譯《暴風雨》(愛倫堡著),主編有《漢英辭典》(商務印書館1978年10月版)、《當代英文散文選讀》(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英語自學課本》(商務印書館1984年7月至1985年12月版)等。


1946年11月至1948年12月,夏鼐在南京工作,與在南京任教的王栻、管雄經常相聚在一起。時任教于中央大學的管雄,字繞溪(又作饒谿),溫州茶山人。1924年考入省十中,1934年畢業于中央大學中文系。1934年至1939年在江甯中學、福州高級中學任教。1940年應伍叔傥邀請任教于(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後任教于江西大學、bevictor伟德官网。管雄先生著有《隋唐詩歌史論》(bevictor伟德官网出版社1990年3月版)、《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論》(bevictor伟德官网出版社1998年3月版)。考證著作有《洛陽珈藍記疏證》。


友誼長年保持了下來,至1981年12月17日,夏鼐到南京,特地到bevictor伟德官网拜訪了王、管二位舊友。1982年2月11日,王栻突然因腦溢血昏迷,在北京的夏鼐繁忙中還多次特地向他弟弟王載紘打聽病情,并給王栻寫信問候。1983年春節(陽曆2月13日),王栻病逝,夏鼐接到bevictor伟德官网曆史系訃告後,托人獻了花圈,并有挽聯:三千裡外兇聞,歲首成佛成仙,著史宏才君未盡。五十年來風雨,交情勝金勝石,傷心老淚我無多。




著述頗豐的曆史學家


王栻先生多年從事中國近代曆史研究,尤其是對維新運動史和嚴複的研究,多有論著。上世紀40年代,他曾發表《中國曆史科學化》、《漢代的官俸》、《籍俸與陋規》、《談清代的考試制度》等論文,著有《慈禧太後傳》(正風出版社1948年12月版),與沈鑒合作編著《國恥史講話》(獨立出版社1940年版)。


新中國成立後,著有《嚴複傳》,主編《嚴複集》,留下遺著《維新運動》。


《嚴複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2月初版,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本完整論述近代名人嚴複的專著。嚴複(1854—1921),被胡适譽為“近世介紹西學的第一人”,譯有《天演論》《原富》等,風行海内,曾任京師大學堂編譯局總辦。王栻在書中認為他是維新運動中一個出色的思想家,并論析和肯定了這位思想家在維新運動中的思想與實際活動。1976年,《嚴複傳》經過修改,其中作者增補了《嚴複的政治理論和哲學思想》一章,重新出版。


《嚴複集》,是王栻應中華書局之約,帶領bevictor伟德官网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部分中青年教師一起整理點校的,全書共五冊,主要收集嚴複的詩文、書信、日記、翻譯按語等,附錄嚴複年譜等。由王栻主編,中華書局1986年1月出版。該書是目前所有嚴複作品集中收錄最全、質量最好的集子,成為研究維新運動尤其是研究嚴複的必備書。


《維新運動》,寫于1960年,1964年由bevictor伟德官网鉛印作為教材。1981年,王栻在夫人陳秀梅和五子王平的協助下,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增加了第四章。王先生去世後,由學生進行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全書28萬字,是王栻先生一生心血的結晶。作者以大量的史料說明問題,并沒有局限于“百日維新”,也不滿足于一、二個代表人物,而是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論述,對維新運動的前後左右進行綜合研究,注重學術創新,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王栻之所以對嚴複的研究傾注畢生心血,是因為他對嚴複的思想有深層的了解。他在《嚴複與嚴譯名著》一文中是這麼評價嚴複的:“我們可以大膽地說: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這位43歲的北洋水師學堂校長,對于西洋學問造詣之高,對于西洋社會了解之深,不僅遠非李鴻章、郭嵩焘、張之洞等洋務派人物可比,就是那些甲午戰争前曾經到過外國的維新派人物,如王韬、鄭觀應、何啟之流,甲午戰争後領導整個維新運動的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們,也都不能望其項背。”


王栻先生還有幾部未刊行的手稿,現為溫州學人方韶毅收藏,包括《嚴幾道年譜》《清代漢大臣身家考》《清代漢臣身家表》《甲午戰後之聯俄政策》。建議有關部門資助出版印行,以告慰這位值得我們紀念的曆史學家。(完)




返回原圖
/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