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盲人,小時候深為自己的缺陷煩惱沮喪,認定這是老天在懲罰他,自己這一輩子算完了。後來一位教師開導他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别喜歡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從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鐘愛,開始振作起來,向命運挑戰。若幹年後,他成了一個著名的盲人推拿師,為許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寫進當地的小學課本。
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這個思路太奇特了,盡管這有點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七八,這個世界上誰不需要找點理由自我安慰呢?而且,這個理由又是這樣的善解人意,幽默可愛。
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才,文學家彌爾頓是瞎子,大音樂家貝多芬是聾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巴,如果用“上帝咬蘋果”的理論來推理,他們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愛,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緣故。
就說帕格尼尼吧,4歲時出麻疹,險些喪命;7歲時患肺炎,又幾近夭折;46歲時牙齒全部掉光;47歲時視力急劇下降,幾乎失明;50歲時又成了啞巴。上帝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了一個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歲學琴,即顯天分;8歲時已小有名氣;12歲時舉辦首次音樂會,即大獲成功。之後,他的琴聲幾乎遍及世界,擁有無數的崇拜者,他在與病痛的搏鬥中,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世界。著名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有人說,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幾倍于天才的苦難。這話真不假。
上帝很饞,見誰咬誰,所以,人都是有缺陷的,有與生俱來的,有後天形成的。既然無法抗拒,又難以彌補,就隻有“既‘咬’之,則安之”,從容應對。你咬你的,我活我的,不屈服于命運的擺布,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的咽喉,或者幹脆學學尼采,公開宣布:上帝死了!
上帝又吝啬得很,決不肯把所有的好處都給一個人,給了你美貌,就不肯給你智慧;給了你金錢,就不肯給你健康;給了你天才,就一定要搭配點苦難……當你遇到這些不如意時,不必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棄,頂好的辦法,就是像那個老師那樣去自勵自慰;我們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隻不過上帝特别喜歡我,所以咬的這一口更大罷了。(摘自《風筝一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