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對該區中小學教師閱讀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53.5%的教師平均每天閱讀時間不足半小時,48%的教師每年讀書不足4本,個别教師甚至一年不讀一本書。讀教相長,讀書向來是為學從教的基礎,但中小學教師閱讀時間少、讀書不多的現象普遍存在,實在令人擔憂。
如今,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了,卻也出現了學習中的快餐化傾向;有些人雖然仍對閱讀抱有濃厚的興趣,卻因競争壓力和生活快節奏而難以靜下心來好好讀兩本書,導緻閱讀習慣逐漸消失。社會閱讀率存在普通下降的趨勢,天天與書墨為伍的中小學教師未能“獨善其身”,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由于“開卷”太少,一些教師的知識結構老化、知識更新速度降低,在課堂上表現出教學形式呆闆、創意不足,影響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成為個人職業發展的瓶頸。一些教師對新文化和新科技知識孤陋寡聞,與學生間的溝通出現障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學生面前,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起着示範作用,中小學老師的閱讀水平不僅關系到教師個人的發展,更與廣大中小學生的成長息息相關。
閱讀,可以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提升人的素養,陶冶人的情操,更能喚醒人的心靈。閱讀的過程既是一個人了解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人體察自省的過程。因此,教師隻有不斷從閱讀中汲取知識養分,儲備精神食糧,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也才能不斷積累思考和學習的智慧,并将這種智慧傳遞給學生。
閱讀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不僅着眼于知識的積累傳授,更應着眼于知識的交流和發展。在互聯網時代,知識和信息的交流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和快捷,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止于通過老師和課堂,他們可以越過學校教育,利用現代傳媒工具建立自己尋求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如此,教師的角色就不再是一個既有知識的傳遞者,更應該是一個學習的向導和新知識的創造者。要達成這個目标,教師就更需要通過大量閱讀,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并對其進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加工,并通過與學生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當前有些地方已經認識到提升教師閱讀水平的重要性,例如,北京市海澱區啟動的“教師閱讀工程”就用制度措施鼓勵教師們多讀書、讀好書。遵循着“開卷有益”的古訓,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老師多讀值得深思的著作,多看值得品味的經典,經常沉浸于知識的海洋,從而能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字字珠玑,将泌入自身的書香更多地帶到教室、帶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