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最近在解讀考生關心的就業問題時說,大衆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诩為社會的精英,要懷着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争。此語一出,輿論嘩然。
有人說,教育部官員們的觀點是僞命題的,因為勞動者從來就沒有用“普通”和“不普通”之分,職業也隻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别,大學生并不例外;有人說,大擴招讓大學生的就業機會減少,高收費讓大學生債務壓力加大,因此“大學生應定位普通勞動者”是在為擴招泛濫尋找借口;有人說,貴族式的大學收費隻能培養出連自己都養不活的“普通勞動者”,這是對高等教育現狀的極大諷刺?如果教育部對“大學生就業”的期望,僅滿足于都去争搶體力勞動者的崗位,事實上是在自證“讀書無用”?
看法多多,不一而足。至少說明一個問題:教育問題依然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筆者以為教育部官員的話并沒有錯。錯就錯在,說這話者,是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如果不是這一原因,這一觀點并不會引起太多的争議。事實上這反映了人們對政府解決就業難題的過量期待。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使通過市場配置人力資源成為現實,通過政府使每個大學生都當國家幹部,都有鐵飯碗已經成為曆史,更何況近年來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攀升,今年已經突破400萬!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提醒大學生懷着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争,是有其積極意義的。這一提醒,并不影響任何一個大學畢業生在現實允許的情況下應聘“地域”、“待遇”、“機遇”都很理想的單位。相反,如果有了這樣一顆平常心,“有業不就”的現象可能就會相對減少。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高等教育已完美無缺,關注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低層次院校盲目升格以及高收費招生、低成本培養、不關注市場實際需求的“産業化”教育等問題,依然是政府部門和教育界人士急需解決的重要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