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一工作有興趣,能發揮他的全部才能的80%-98%,并且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勞。相反,對工作沒有興趣的人,隻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20%-30%,也容易精力疲乏。另外,興趣還可以開發智力,是成才的起點。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許多是在強烈的興趣驅動下取得事業成功的。
在目前不甚樂觀的就業形勢下,提醒大家尊重自己的職業興趣,似乎有點不合時宜,但還是提提為好。因為有興趣做某事,與沒有興趣勉強做某事,個人的感受截然不同,成效也大不一樣。沒有興趣,勉強為之,對人的健康也沒有好處。《揚子晚報》前不久登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影響人類壽命十大因素”,其中第二條列出的就是“職業工作”。文中提到一個詞叫“職業枯竭”,對其意義的解釋是:由于職業所要求的持續情感付出,導緻身心不堪重負所造成的身心枯竭狀态。有職業枯竭傾向的人常常表現為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效率降低,自我評價下降,時常感到無能、失敗,甚至消極怠工,對他人進行攻擊等。 現實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因職業枯竭症而“折壽”,不好統計,但職業枯竭對健康會造成不良影響卻是不争的事實。
大學生求職時忽略興趣,大概有兩種情況:一是“饑不擇食”。想想看,有沒有工作都成問題,哪兒有資本去考慮個人對工作的興趣?二是“金錢誘惑”,甲工作比乙工作待遇高,為什麼我要棄高而低就?更何況大學畢業,今後要買房吃飯,養家糊口,怎麼能不“見錢眼開”?但有一點,不管錢有多好,一生之中從工作之中獲取樂趣,總應該是人生一大要義。待遇再高,整天感受“職業枯竭”,不僅一生做出的成就不會很大,而且對自己的健康也是不負責任。如果你對所從事的工作有興趣,盡管眼前待遇一般,但伴随着事業的成功,誰又能說你今後得不到優厚的回報?至少伴随一生的健康,就是一筆無法估算的财富。有研究表明,在美國,人們選擇工作時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就是自己是否對這份工作感興趣,并不是把掙錢擺在第一位。